一起答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专家预测试卷(1)

  • 卷面总分:15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8次
  • 作答时间:120分钟
试卷简介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专家预测试卷(1),本试卷总分150分,共有2类型题目。

  • 单项选择题
  • 教学设计题
部分试题预览
  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5分)

  2. 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20分)

  3. 阅读材料,完成第题。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成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成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成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莱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棹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成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L——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吗?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课文导语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单元导语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族,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本单元所选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些课文,你不仅能感受到自身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还能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课后练习(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2)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3)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的看法呢?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问题:

    请结合“课后练习”的第(2)题,找出体现汪曾祺的语言特色的句子。(20分)

  4. 以下是“说说校园里的春天”这个口语交际话题的教学构想,阅读并回答问题。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不同的观察点,并分剐给他们提出不同的观察要求:一组观察小池里的水,一组观察花园里的花草,一组观察院内的树木。课堂上先问大家都观察到了什么,再互相发问。这样学生就提出“我想知道池子里的水怎么样,和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我想知道花园里的什么花开了,开得怎样”“我想知道什么树木长出了叶子,你能描述。下吗”等问题。对以上教学构想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 A.“口语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它是一个听与说互动的过程,这个课堂构想,就在想方设法实现课堂中“说”的双向互动
    • B.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语言活动,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去校园里找到春天,看到春天,再进行交流,避免了无话可说,或者说空话的情况
    • C.“说”的能力是在“说”的实践中形成的,而不是靠传授知识技能所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所以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
    • D.口语交际旨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应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加自我介绍、课前演讲等
  5. 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出示了坐在“天下第二泉”旁的阿炳塑像的图片,并介绍阿炳坎坷的一生,从而导人对课文的学习。这位老师的课堂导入属于下列哪种导入方式?(  )

    • A.解题导入法
    • B.情境导入法
    • C.介绍背景导入法
    • D.案例导人法
  6. 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准备用播放歌曲作为新课的导人方式,以下哪一首歌曲不合适?(  )

    • A.《烛光里的妈妈》
    • 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C.《感恩的心》
    • D.《鲁冰花》
  7. 阅读《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诜)。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对画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教师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
    • B.该教师的评价语言幽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 C.学生踊跃参与讨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D.教师的总结很精练,但是打断了学生的思考
  8.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在古诗《过零丁洋》中,以下的朗读节奏划分,哪一项是错误的?(  )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 学习《海燕》,一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说:“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不仅对象征意义的理解都非常准确,而且还提到了环境对海燕形象起的烘托作用”,该教师评价的功能是(  )。

    • A.激励
    • B.检查
    • C.诊断
    • D.调控
  10. 《金黄的大斗笠》和《散步》两篇课文都选取了一个巧妙的角度,写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下面哪一项可以作为课后补充阅读的材料?(  )

    • A.《我与地坛》
    • B.《羚羊木雕》
    • C.《小桔灯》
    • D.《挖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