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6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2)

  • 卷面总分:15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12次
  • 作答时间:120分钟
试卷简介

2016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2),本试卷总分150分,共有3类型题目。

  • 单项选择题
  • 案例分析题
  • 教学设计题
部分试题预览
  1. 阅读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题。

    《鸿门宴》原文(节选)

    阅读上述材料及课文说明,为本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查看材料

  2. 根据上述材料和阅读说明,请为课文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查看材料

  3. 读《孔雀东南飞》教学实录,完成下题。

    案例:

    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呢?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你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好!请看第一场《遣归》。

    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

    生旁白: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兰芝听门外声响,轻轻出门,于池边小路等待仲卿,久等不来。仲卿从后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生配乐表演).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生旁白: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

    [生配乐表演]

    第三幕:逼归[形式:话剧]

    焦母:(拄拐上)(吼)兰芝,你死哪去了,还不赶快做饭?

    兰芝:(低眉顺眼)婆婆,我这就给你做饭。今天,咱们吃面条。

    焦母:(脸孔朝天)面条太滑。

    兰芝:(委曲求全)那……咱们吃包子。

    焦母:(顿拐)包子太腻。

    兰芝:(声音哽咽)那……吃饼。

    焦母:(怒斥)算了吧,你个笨婆娘,我们焦家怎么娶了你,连饭都做不好!

    (兰芝黯然退下)

    第四幕:请归[形式:话剧]

    (兰芝独坐闺房饮泣,仲卿接信回家,听兰芝诉别)

    兰芝(停止啜泣,哽咽):我要走了,不是我不想留下,只是——婆婆对我不满意,我不能等

    着被赶走,还是让我自己提出来吧。

    仲卿(声音洪亮):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吧。

    (兰芝仍啜泣不语)

    师:好,第一场表演结束,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毛遂自荐来评论一下?

    生甲:我认为他们表演得很不错,焦母的扮演者把焦母的蛮横、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乙:我认为刘兰芝的表演也挺好,把一个善良、委曲求全的兰芝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

    生丙:我认为焦仲卿的表演似乎不大到位。特别是他声音洪亮地说“你别走,让我去跟母亲说”.这一句话说得口气很硬,不符合仲卿软弱的性格,如果焦仲卿这么刚强,那么还会有“自挂东南枝”的悲剧发生吗?

    师:看来同学们不光是看热闹,还真看出了点门道,点评非常到位。接下来,请欣赏第二场《誓别》。

    第三场:抗婚

    [形式:话剧]

    [由大屏幕显示汉代建筑——灰色的瓦房,凸显出沉闷压抑的氛围]

    刘母(抚兰芝背)(柔声):兰儿,咱们已经回绝了县令的好意,难得太守家也派人来提亲,你就答应了吧!

    兰(眼含泪水):我刚回来时,仲卿还曾一再嘱咐过我,我们发过誓永不分离。今天如果答应了,岂不是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娘,您还是帮我回绝了吧!

    母:哎!真是乱透了。难为我可怜的兰儿了。(刘母拭泪下)

    兄(大模大样上):母亲,怎么样?

    (母摇了摇头)

    兄:这下可糟了。(进房,坐下,跷腿)妹子,县令家派人来提亲,按你的意思没答应,可是太守家派人来提亲.你还是一口回绝?

    兰(低头,小声):是……

    兄(瞪眼)(大声):你真是愚蠢至极,你回来多日,那个焦仲卿找过你了?……本来你被送回来就够让人笑话的了,你就算不为母亲和我想想,也该为你自己想想……

    师总结:从《卫风·氓》中的弃妇到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曹禺的戏剧《雷雨》中侍萍的怨愤,从刘兰芝的自赴清池到巴金《家》中呜凤之死,无不呐喊出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对爱情自由的向往。由以上几幕剧,我们对人物性格、故事主题有了深刻的了解;希望我们这堂课能抛砖引玉,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回去自编第四场《殉情》。

    问题:

    请根据实际教学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知识对本案例进行评析。

  4. 请指出本文的几个优点,并给本文作一个简单的点评。

    查看材料

  5. 阅读下面的作文题目和学生作文,完成第题。

    案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有关部门调查,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 ,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造成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识字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多数说“没时间”,多数说“不习惯”,还有人说“买不起”、“没地方借”。与图书阅读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1999年为3.7‰,2003年为18.3‰。2005年为27.8‰。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义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学生作文】

    一杯沧海

    ①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树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

    ②古人云:知书而达礼。书不是一部交响乐,而只是一个音符,你看到了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你看到了落英缤纷,艳阳遍地。读书的人读的不是书,是人生:豆寇年华,读到的是多姿多彩;耄耋之年,读出的是豁然自足。看了无数本书,就有了无数种人生,就如同喝下了那杯水,才明白何为沧海。时过境迁,如今的读书似乎已经“埋没随百草”,淡出人们的视野了。没有人会继续把“读书破万卷”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③这是个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本好书就如一碗清茶,似乎不值得细细品味。但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人们习惯了都市的暄嚣,却不得而知郊野的静谧;人们习惯了整日的奔忙.却无人向往片刻的闲适。只有偷得片刻清闲的人们,才能有心情去领略一本书的芬芳,咀嚼那一杯水中暗藏的沧海。

    ④书从来就不只是文人墨客的天地。读一本书,有人读的是文字,有人读的是情绪,有人读的是境界。无论读到什么,也算读了,就如那囫囵吞枣,也终是吞了下去。而未曾经历的人,又如何怎能得知那“一花一世界,一鸟一天堂”的灿烂和那“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啊!一本书,即一种人生。杯中是水,但更是人生的沧海。

    ⑤呱呱坠地时的童话,青春正值时的小说,风华正茂时的励志故事,老当益壮时的一报半刊……谁的一生不是在书的陪伴下愈走愈充实,愈走愈美丽?拒绝读书的人也许至今还在漂泊,还在寻找。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所以即使科技发达到所有的书都变成电子的、网络的,读书的人依然存在.因为生活还要继续,因为学会读书才能学会生活。

    ⑥若人生是一片土地,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生是一片天空,那么读书便是翅膀,想在生活中翱翔的人,就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片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在生活中徜徉的人,就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

    问题:

    请从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

    查看材料

  6. 某版高中必修教材“名著导读”共选10部中外名著,每册安排2部。导读内容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和“思考与探究”三个部分。其所推荐名著涉及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包括小说、戏剧、语录体散文等多种文体作品,旨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以及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等。对该“名著导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恰当的是(  )。

    • A.名著学习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应规定学生课内外均要大量反复阅读
    • B.以“名著导读”部分所推荐的作品为重点,依据学情适当增补推荐作品
    • C.利用两周时间集中完成名著导读部分的学习。以迅速取得此专题的教学成果
    • D.课内学习计划的文章足以丰富学生阅读,能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名著导读可忽略
  7.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后给出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写的文章,设计的问题是:“联系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想一想,马克思是否实现了当年的职业理想?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一下。”对该练习的设计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学习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 B.引导学生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
    • C.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 D.让学生在受到马克思熏陶后树立高远的理想
  8. 学习《雨霖铃》,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然后小结: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 A.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
    • B.结束语归纳出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
    • C.从下阕的抒情手法自然过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
    • D.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
  9. 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正在执教必修(1)现代诗《雨巷》,在讨论其主题时,学生们有了不同意见。有一部分学生查阅了相关资料,说《雨巷》的主题是诗人的内心迷茫和对朦胧理想的追求,并找到1927年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内心彷徨为证。有的学生则说主题其实就是作者对心中期待已久的姑娘的朦胧情感、想追而不敢追的痛苦,因为诗人青年时曾爱慕一位叫施绛年的姑娘,并写诗表达对她热烈的爱,而《雨巷》恰恰符合作者此时的心理。更有的同学说其实不过是诗人借助“雨巷”这一意象,进行郁闷心情的自我排遣罢了,诗人写诗时本就没有那么复杂的心理。

    几派学生各执己见,互不服输,这位教师看在课堂上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即使自己进行了意见的统一也很难说服不一致的学生,就说,大家的意见各有各的道理,今天讨论就到此为止,但,课下请大家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网络平台《雨巷——主题大讨论》自主研讨区各抒己见。

    之后。我们将根据大家的讨论进行深入研究。

    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雨巷》主题的分析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
    • B.教师适时将学生的课堂讨论转移到网络平台进行,既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探索积极性,又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
    • C.网络平台快捷、高效,案例中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在现代教学中网络平台已经逐渐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 D.教师把课堂争论引到网络平台交流,体现了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10. 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师:电影《天下无贼》中有句名言,“21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人才!

    师:文中的人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替代?

    生:智者、仁者、信者、勇者。

    师:老师插一段话。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地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坐定天下的皇帝对于人才的态度,那就是要将人才都纳入到体制中来,为我所用。

    师:皇帝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获得长寿.万寿无疆。

    生: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师:“十思”可以让君王过上神仙生活,可以更好地弹琴打猎,可以享受幸福的生活,何必活得这么累。当然我们佩服魏征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冒一定的风险的勇敢的心,尤其是倡导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我们说敢于谏是勇气,而善于谏则是智慧。思考:如果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十思”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我们下一节课来探讨“谏”的智慧。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