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考前预测试卷(4)

  • 卷面总分:15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38次
  • 作答时间:120分钟
试卷简介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园综合素质》考前预测试卷(4),本试卷总分150分,共有3类型题目。

  • 单项选择题
  • 材料分析题
  • 写作题
部分试题预览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英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生命的天平上,一边没有“理智”的秤盘平衡另一边“情欲”的秤盘,那么我们身上下流的欲念就会把我们引导到荒唐透顸的结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则人生趣味剥削无余……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2)不少于800字;

    (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校老师让所带班级全班幼儿背诵古诗。由于阳阳和另外十几名幼儿没有把古诗背下来,刘老师就拿来一根竹棍抽打这些幼儿的屁股,被打的同学共有13人,其中还有2名女生。时隔多日,其中5名孩子的屁股依然青一块紫一块。

    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相关知识对这一现象进行评析。(14分)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

    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旱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 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 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2)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2分)

    (3)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 。(3分)

    (4)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4分)

    (5)6月5 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某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2分)

  4. 《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国家扶持和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这体现了教育法的(  )原则。

    • A.方向性
    • B.平等性
    • C.公益性
    • D.全面性
  5.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教“声音大小”这一单元时,发现幼儿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程度较高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声音。这八位幼儿不仅探讨了声音大小的规律,还合作探讨了怎样使声音变大,怎样使声音变小的规律,并将探究方法介绍给其他同学,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

    请结合教育观分析该案例。(14分)

  6. 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  )。

    • A.中等教育
    • B.学前教育
    • C.高等教育
    • D.义务教育
  7.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 A.名誉权和荣誉权
    • B.公正评价权
    • C.隐私权
    • D.人格尊严权
  8. 贾老师刚从名牌大学毕业,他自认自己能力强,专业功底扎实,于是不认真备课上课。这种行为(  )。

    • A.可以,不影响教学即可
    • B.贾老师能力强,不必认真备课
    • C.贾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必强求
    • D.不可以,每位教师都应认真备课上课
  9. 某幼儿园拒绝接受残疾儿童,这种行为违反了《儿童权利公约》中的(  )。

    • A.儿童利益原则
    • B.尊重儿童参与性原则
    • C.无歧视原则
    • D.尊重儿童观点原则
  10. “某人正驾车行驶。此时若忽然停车,他后面跟行的卡车将撞上他车的尾部;若不停车,他会撞倒一个横穿马路的妇女。”如果此陈述为真,则最可能的推论是(  )。

    • A.那辆卡车跟得太近
    • B.行人不该在马路上行走
    • C.他不是被后面的卡车撞上,就是撞倒那个妇女
    • D.他的驾驶技术还不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