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我女儿在天河区一所公办小学读一年级,上周五进行了数学测试,全班45人,我女儿99分.已经是倒数第三名了!”这是G市一位学生的妈妈发出的感慨。据悉,目前G市小学已不允许公布学生成绩排名,但有老师会将成绩转化成等级,然后公布每个等级的人数,让学生和家长心中有数。老师们用心良苦,家长们的焦虑却丝毫没有减轻。
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不得过多进行统考,更不能以成绩排名次。然而,因为班级之间评比仍然需要教学成绩做硬指标,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成绩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项目。如此一来,成绩仍旧成为“学生的命根”“教师的法宝”。作为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有些学生掌握知识快一些,有些学生掌握得慢一些,这导致在成绩上出现差异。但这并不能反映学生智力以及真实的学业水平,低年级的学生考试考九十七八分,与考一百分并没有什么绝对差异。但是,因为评比的存在,以及家长期望值过高,导致出现“一分之差,不可容忍”的现象。
这个问题凸显了教育“以分为上”的观念。究其原因,跟升学制度有着很大关系。无论是小升初,还是中考、高考,虽然有的取消了考试,采取电脑排位、划片招生的措施,但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招收到好的生源,很多学校还是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去选拔那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以增加学校竞争力。毕竟,学校生存靠的是过硬的教学质量。而要提高质量,生源则是重要保证。
2.2014年12月21日,历时两天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30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在巴蜀中学落下帷幕。在教育部取消奥赛加分的情况下,有家长对依然举行的数学冬令营感到疑惑。其实,取消奥赛加分并没有给奥赛本身带来大影响。2014年奥赛的参赛人数是317人.和2013年基本持平。
在我国,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习奥数。张女士的儿子小丁从小学三年级起学奥数。学校为了减负不再教奥数,但是课外的培训班依然开得红红火火。刚开始是在学英语的那家课外班学。“和所有当妈的一样,我每周都陪读,认真记笔记。几个月下来,我发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学奥数。”
学奥数一年之后,张女士发现儿子起色不大。“这时有几个家长对我说某培训学校的某老师奥数教得好,很有名。一般孩子进不了他的班,得考试。”为了让儿子更快地进步,张女士托人费了好大的劲把儿子整到了那位名师的班里。
可几个星期之后,张女士发现,儿子并不适合他的教学方式。看儿子学得吃力,张女士又把他转到另一个老师的班,但儿子依然学得不愠不火。
张女士说,自己也曾因为儿子奥数学得不好发过脾气,但逼急了小丁会说:“你找奥数好的当儿子去!”
如今,发现儿子“并不是一块学奥数的料”后,张女士依然让儿子在奥数的道路上走下去,她坦言,即使对升学没帮助,也可锻炼儿子的数学思维,对孩子总是没有坏处的。
3.今天的课堂是否已经关照到了每一个学生?教学怎样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基于此,某市P区开展了关于教育过程公平的专项调研。调查显示,资质中等、数量最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成为最为落寞、最为边缘化的群体,这种隐性的不公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教学评价方面。
一组直观的数据显示,课堂教学中,中等学生享有的学习机会最少。从教师每天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所占的时间看.每天用于帮助学困生时间1小时以上的教师达到52%。中等生为22%,优等生为26%。P区教育学院陈老师分析认为,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在学校教育教学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
而体现过程公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教师对课堂提问环节的处理,有54%的教师倾向于先叫自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35%的教师倾向于先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不出来再叫学习好的学生补充。总之,在提问时,仅有极少部分教师会考虑到应主动关注各类学生。
调查还显示,占大比例的中等学生对区域教育公平的满意程度远低于其他学生。成绩好的学生中有51%对区域教育公平现状满意,成绩一般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满意的比例依次为35%和50%,可见中等生对区域教育公平满意率最低,这与这一群体长期被忽视与冷落密切相关。
4.最近,有统计数据显示,一个高三学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几率最大差别是288倍。北大对广东、安徽考生设置的门槛比北京考生整整高了100倍。而上海市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平均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招生体制的弊端是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
由于涉及各地利益,要在全国范围内让高考更加公平、公正,仅仅寄希望于在现有招生体制下重新分配招生指标。最终很难达到目标。统一的计划招生体制本身就是在权利等级制基础上建立的,在资源配置、指标名额分配上完全按照计划体制来实现,所以这种体制不太可能实现彻底的公平和均衡。
目前.学生并没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高校选择空间也不大。现在各地设有招生办,定了分数档后,高校才能在此范围内选人,在这种体制下学校选择的空间很小。
高考招生制度需要更加专业,整个招生程序应该走向专业化,需要长期积累。要看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仅仅看分数太有限,在特定的情况下,学生一次测试获得的结果并不能很全面地代表这个人。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美国很多高校招生要同时考虑三个因素:学业是基础,社会活动表现是主干,人格品质是尖端。招生人员会在这三者之间权衡轻重取舍。想要准确地测评一个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就必须有专业的招生人员,而不是像目前这样由行政主导招生。
我们一直强调“阳光招生”,但是依然有不阳光的、暗箱操作的问题存在。另外,现在高考保送以及加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都存在一些不公平问题。既有利益者希望维持现状,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最有利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道理讲明白,让公众把事实看得更清楚,明确最终目标,也明了阻力何在。
5.2015年1月6日,1市教委公布((2015年1市教育委员会工作要点》,不少政策、措施将出台或继续推进。
2015年,1市将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促进学区和集团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实施新一轮“新优质学校”建设行动计划,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
1市将完成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全面推进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工作,出台小学低年级等第制评价指南。改革高中教学组织形式,推行分层走班教学.开展学生生涯与学涯指导。同时,深化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中职一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启动“高职一应用型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试点。
1市将出台本市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创建校相关配套政策。研制非营利民办中小学试点办法,开展第二轮民办中小学特色学校、优质幼儿园创建。出台本市进一步完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措施。开展民办学校招生与收费制度改革,完善民办学校学费指导价管理,扩大民办学校收费自主权,配套完善民办学校学费专户管理等制度。
对于民办教师问题,1市将探索混合所有的社会力量办学体制,鼓励和吸引国有企业以及各种公有、民营、外资等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办学。完善民办学校教师“年金制”等社会保障机制,支持民办学校稳定骨干教师队伍。
面对高考改革的大潮,1市将落实国家和本市高考改革总体部署,出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方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系列配套政策。探索外语标准化命题技术,建设外语听说测试考场。出台本市进一步规范各类考试加分项目办法。深化“春季考试”制度改革。完善本市高校艺术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改进考评方式和标准,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出台社会人员参加2017年本市高考办法,稳步推进成人高考、“专升本”、“插班生”考试招生改革。
6.2015年到来,对于还有半年毕业的高职、中职学生来说,现在又到了一年中的实习、就业季。
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本科生就业不如高职生。数据显示,2006——2009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与非211本科院校的差距不断缩小,差距百分比分别为7.2%、6.3%、3.8%和2.2%。2009年,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的87.4%。
2014年7月15日发布的(2014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2013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9%,与前两年90.4%和89.6%的指标相比稳中有升。同时,((,2014年教育蓝皮书》显示,高职高专院校初次就业率最高,为78.1%,高于211(包括985)重点大学的75.5%。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高职生就业出现了越来越吃香的趋势。
一个网络的段子让很多考生和家长既开心又忧虑,如果把大学比作一列火车,清华北大是软卧,其他名校是硬卧,一本二本是硬座,三本专科是站票,成教是挤厕所的。但到了目的地,没人在乎你是怎么来的,只在乎你能干什么。如今,对于那些刚下车的大学毕业生而言,很郁闷地发现搭不上大学这列火车的农民工兄弟似乎在就业市场更吃香。于是,有人网上发帖抱怨,“难道普通高校就没有出路了吗?”
A省南充师范学校,是一所以幼儿师范等专业为强项的学校。每年,该校为南充地区、A省东北地区培养输送大量的师范人才。
2014年12月底,A省南充师范学校举行了就业岗位推荐会。据南充师范学校招生就业处吴主任介绍,该次推荐会上,来自A省内外的多家用人单位,现场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2015年,学校有近800名学生面临就业。据吴主任介绍,近年来,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就业选择。目前,该校应届毕业生可以考取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可以进入公办、民办幼儿园任职。
“中职学生年纪较小,社会经验较少,但他们进入工作岗位早,所以学校培养时更关注无缝式培养。”他具体分析道。2014年6月1213,A省南充师范学校与华西城市读本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并举行“媒体、学校战略联盟”授牌仪式。这意味着南师成为华西传媒集群(WMG)教育新闻采访、研究基地,同时也意味着华西传媒集群(WMG)成为南师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强强联手,打造“媒体+学校”模式下的人才孵化联盟,开启人才培养的新纪元。
“增大就业途径的同时,学校也努力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吴主任介绍,近年来,学校提倡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就业舞台,“希望学生走出A省,走上更大的就业舞台”。
南充市运输工程职业学校是一所专门为铁路运输、工程、物流、高速公路收费等行业培养优秀学员的专业学校,拥有铁路培训及校内外实作演习场所和实习基地,是西南地区铁路技能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
2014年,成都客运段、中铁二局、广深高速、成都三维测量、南昌客运段、福州客运段、重庆客运段、中铁八局、青龙高速、成都地铁、中遂检测、申通物流等单位先后到该校选用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这些挑选出的学生,只要按订单要求完成学业就可以到指定单位上班。
据了解,在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下,该校开设了“订单班”。据该校校长助理岳军介绍,以物流专业为例,从2年级开始,该校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开设了50人的订单班。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由用人单位到学校讲授工作岗位知识和岗位需求技能。订单班上课3个月后,经过学校考核和用人单位评审,学生就可以进入工作阶段。
7.随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及配套文件的全面推开,2015年我国进入高考改革元年。中学学业水平考试,采取科目可选、成绩分等模式,并首先在W市、2省两地进行试点。
W市、2省两地高考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选择”一词成为热点:外语可考两次,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从史、地、政、物、化、生、技7门课中自选3门。而后者的选择,几乎决定了选择人今后所学习的专业乃至从事的职业。然而,对2省地区400多名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数据却并不让人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有80%的高一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如此“兴趣迷失”必然导致“选择迷失”——无从自主选择。
一项旨在“给考生更多选择权”的新政,本来意味着学生从高一起,就要对自己的兴趣,对未来要报考的学校、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有更为清晰的目标,没想到却遭遇80%学生“选择迷失”的尴尬,这恐怕是我们的政策设计者们所始料不及的。
其实.“选择迷失”的并不只是高中生。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起了一项针对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填报志愿时,仅有13.6%的人了解所选专业;71.2%的大学生受访者表示,如果有可能,想重新选择一次专业。即使是已就业的大学生,在半年左右也最容易出现违约现象。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选对专业。可见,“选择迷失”在我们大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
面对“选择迷失”这一病症,一位资深的重点中学校长感叹,在应试教育模式和以往的考试制度下,很多学生以总分最大化为目标,考前死记硬背,或许高考得了高分,却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适合什么样的专业。甚至到了大学,许多学生还不知道如何选择课程、如何探究性学习。
一位大学招生老师感慨,每年招生咨询,“主力军”大都是家长,自己来咨询的学生反而很少见。这位老师总是一遍遍建议家长,专业无好坏之分,选择无对错之别,关键是学生要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放手让孩子真正自己选择一次”。
当然,除了社会和家长的因素外,现实中,我们的学校又有多少是不奉行“分数为上”,而是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并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指导呢?当学生个人兴趣和家长期望相冲突时,又有多少学校能说服家长让学生自己决定呢?
事实上,很多时候.学生的“选择迷失”并非是他们从小缺少选择的能力,而多数是家庭和学校中那些功利化的教育观联手把它扼杀了。在不少教师和家长的意识深处,很少把培养学生自我认同、自主选择的能力看成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如今,新高考改革提供了一次契机,作为一个现实的必选题,“学会选择”摆在大多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面前。而要回答好这道命题,不只是学校和家长为学生提供认识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机会那么简单。也不是学校开设“生涯规划发展”“职业体验”课那么容易,它实际上真正要面对的是教育观的转变和育人模式的转型。这无疑是高考之外更重要的考题。
8.大学毕业生本来应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不幸的是,一些“宝贵资源”经过高等教育却被转化成“人口负担”.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即待业”的严峻局面。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D总经理指出:“一边是企业招不到人.一边是学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这种“企业为找人发愁、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的现象在各行各业都很普遍。这种现象,突出反映了今日中国教育中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脱节,学校能够教育出有知识的人才,却培养不出能与市场对接有能力的人才。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然后才是传授学生以知识。目前的教育恰恰是本末倒置,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在这种教育状况下,学生不仅知识面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独立思考能力差,而且动手能力也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变化,缺乏相应的竞争能力,当发现自己处于困境之中时,更容易逃避现实。这个问题在20年前就一直存在,令人遗憾甚至沮丧的是,这种局面至今不仅没有丝毫扭转,而且愈演愈烈。这种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局面,与20年来高考改革的脚步迟缓有很大关系。
D指出,“企业招不到人、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行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高科技了,一些大学还在用20世纪的教材,讲授20世纪的知识”。
高考指挥棒主导的应试教育下,“高分低能”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以分数取人”的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和强调知识记忆的高考.既损害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也损害了教育“授业”的效果。教育改革应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使人得到充分的发展。新一轮教育改革把学生的充分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这意味着人才培养模式将多样化。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教育价值观、根治现行教育体系的弊端是本次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教育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能力获得极大提升。
在教育阶段就应该关注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准备,精选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今天呼吁对高考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呼吁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重负下解放出来,不仅是为了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格物致知”,更是为了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正心修身”。呼吁进行高考改革.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渊博程度,更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授之以渔”永远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这些,不论是对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答要求
一、阅读给定资料。请归纳概括我国目前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20分)
要求:全面准确,语言精练,字数不超过300字。
二、结合“给定资料7”。概括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让人始料未及的问题。并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30分)
要求:准确简明,条理清楚,内容全面,字数不超过300字。
三、阅读给定资料。以“知识与能力”为主题,写一篇文章。(5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