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北京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2

  • 卷面总分:66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6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部分试题预览
  1. 给定资料探讨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中的几对矛盾问题,请归纳出这些矛盾。

    要求:完整、简明、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300字。

  2.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及一些中心城市对毕业生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有所增加,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需求仍不足。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选择大中城市的占44.7%,到县城的占20.25%,到乡镇和农村的分别占7.7%和0.9%,还有26.6%的毕业生表示对地点没有特别要求,而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到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76.6%。

     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一次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预期非常集中,北京高校中有74.8%的人首选在北京求职和工作。排除北京生源之后,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高达69%,如果将本次调查的数据与北京市2001年和2002年高校本科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地区分布数据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预期与现实的差异非常明显。北京和上海的毕业生的选择预期远远超出实际需求;而中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们的充分响应,首选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仅有2%。

     2.从1999年起,中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有专家统计,按照70%的一次就业率,今年250万毕业生中将约有75万人离校时落实不了工作岗位。

     3.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处处长张奇建议大学生降低期望值,“先就业后创业”。大学毕业后,如果没有合适的机遇,就不要老盯着党政机关和高薪企业,而是可以先找一个小单位留下来,这不是甘于平庸,而是借此“基础”,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如果你想在城市发展,若连生存的基地都没有,何谈能好好干一番事业呢!特别是对大多数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先在城市留下来,这样做更不失为良策。

     4.记者获悉,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正酝酿1999年在全国100所大学中组织开展“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在校园里就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与此同时,一本名为《清华园中的创业启蒙》的畅销书也在校园里引起波澜,书中介绍了十几位成功走上自我创业的毕业生的典型事例;如今,他们在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已开始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给国家增加着社会财富。

     5.记者在广东、上海等地人才招聘会上看到,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因此,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6.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单位用人机制陈旧,难以吐故纳新。这些单位里,人员素质不高,编制却满满的,无法吸纳大学毕业生,这种情况在边远地区尤为严重。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实行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必须有人事制度改革作为配套,用人制度不进行改革,将严重制约大学生走向就业市场。

     7.从市场经济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一般规律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劳动力从业的主要载体。我国作为一个转型国家,公有制经济依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虽然宪法明确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处于公有制经济之下的较低等级经济主体,国家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引导”并“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目前在我国,涉及公民财产权利保护的《物权法》和破除经济和行政垄断的《反垄断法》等有利于公民创业和民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正式规则尽管经过长期的等待后终于出台,但法律法规、行政规制、方针政策、红头文件和各类自由裁量权等仍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特别限制甚至歧视,并构成了企业公平生存与发展的外部壁垒和硬制度环境,从而严重掣肘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的吸纳力,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8.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扩招前已经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据统计,1998年高校毕业生的待分率就曾高达30%。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放缓时,就会出现就业不足,高等教育即使不扩招也会出现失业的问题。事实表明,非但不是教育制造了失业,而且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缓和失业的有效途径。如果没有扩招,将有几百万学生失去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他们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并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

     9.“择业观不转变,待分率就不会降下来。”任占忠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应该分析总体就业形势和自身条件,不能总是生活在理想状态。

     转变观念需要学生自身认识的转变,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也很重要。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还没有多少机构像国外高校那样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任占忠说,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两大问题:一是队伍转型慢,就业指导人员多是从“管”就业工作岗位上转来的,习惯了“你哪儿能去、哪儿不能去,限制政策是什么”,缺乏指导的知识和经验,不善于指导怎么“找到”工作。二是教材内容陈旧更新慢,形式上全是书本讲义,没有应用先进技术。这说明就业指导观念也需要变。

     10.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建立了“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基本确立。上海市教委学生处的田垒认为,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由政府的教育、计划和人事部门管理,毕业生获得就业信息和落实就业单位的主渠道是各类招聘会。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这一工作模式面临着较大压力。广东、上海、北京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反映,现在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需要整合,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得较少,使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网上求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求职方式,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提高其可信度和效率。记者采访中发现,就业流向“扎堆城市”、职位选择期望值过高,导致众多毕业生自我失业。

     11.专家指出:世界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中,有一个重要的普遍规律:通过增加中小企业数量,提供岗位,吸纳就业。大多数国家99%是中小企业,企业劳动力平均规模在9至15个左右;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在20至30个,发达国家达到45至55个。这些中小企业吸纳了65%至80%的劳动力。

     从这几年的实践看,中国不可能违背这一条规律。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条重要的出路就是发展自由职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我们老说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自由职业、微型和中小企业就是这种形式的载体。调整产业结构,也是要往这个方向发展。

     12.据北京市有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抽样调查,85.3%的大学生首选就业单位是“城八区”。广东工业大学调查显示:90%的毕业生首选留在广东,其中80%要求留在广州、深圳两地。

     13.许多实证研究都表明,“就业难”不是供给过多造成的人才过剩,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作为供给方的高等教育面对着两方面的需求,一是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市场依然是“卖方”市场;另一个是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卖方”市场不同,人才市场基本上是买方市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然而,坏事也可以变好事,也许正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会进一步推动人们呼吁了多少年都没有能够推动的一些高等教育的改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以前大学毕业生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政府开列计划,高校开设一个专业,毕业生由政府包揽。只要是某某名牌大学,靠着牌子,就不愁自己的学生分配不出去,学校基本上不用关心市场需求。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学生分不出去,就不会再有生源,专业就会被取消。这就促使我们大学要更好地与市场结合。

     14.虽然目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下,各地各高校普遍采取切实措施,针对市场需求和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广东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清华大学面向在校师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选修课;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从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质量入手,积极推行“本科生就业导师制”,采取“结对子”的方式给高年级每个学生安排导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就业方面的系统指导。

     15.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的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是, 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七位,而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排在世界第二十八位。劳动力素质低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在美国,就业人员中,专业职位、技术职位和非技术职位的比例已由20世纪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