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我看绿色GDP”为题,写一篇关于绿色GDP问题的文章。
要求:(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给定资料7”提到“神化和夸大绿色GDP也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请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必须辩证地看待绿色GDP问题。不超过200字。
“给定资料3”提出了“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请简要谈谈对这两方面困难的具体情况。
要求:分条作答,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给定材料4中谈到了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请概括说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超过200字。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总量,就要看这个国家的GDP(国内生产总值)。GDP主要有两种统计方法:一种是收入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收入(如工资、利润、利息等)的汇总数。另外一种是支出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支出(如消费品、投资品、净出口等)的汇总数。收支两个数,是相等的。GDP能较准确地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较准确地表达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水平。
GDP代表着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的发明与产生来之不易,是300多年来诸多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1953年才初步成型。由于GDP核算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统计上的技术缺陷,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又经过1968年和1993年两次重大修改。由于世界各国都普遍采用GDP核算体系,GDP作为核心指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统一标准。
发展是硬道理,不计代价硬发展则是坏道理。如何核算发展的代价,给人们一本明白账?国人逐渐耳熟的绿色GDP就是用减法算这个账。过去30年,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国内学者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人们直言,种种乱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我们考核官员政绩的标杆一直都是传统GDP。科学发展观不能流于一句口号,要想扭转地方干部的政绩观,就必须有一套坚实的制度去支撑,绿色GDP就是这种制度之一。
在GDP的核算中,必须扣除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GDP损失,以及处理这些事故的支出;扣除社会上各种突发事件造成的GDP损失,处理这些事件的支出;扣除为了防范和处理市场不公正、腐败造成的损失。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必然是自然资源消耗增加的过程,也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我们从GDP中,只能看出经济产出总量或经济总收入的情况,却看不出这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核算体系,没有一个数据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情况。环境和生态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的一部分,由于没有将环境和生态因素纳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国家的真实经济情况,核算出来的一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如果长期将这种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
专家学者指出,由于目前GDP只限于对经济中那些货币化了的部门进行评价,而忽视了资源损耗与环境退化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一国当前和将来的净福利变化。
2.上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发展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便是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外许多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了重大进展,却也存在着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已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全世界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
绿色GDP,即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所剩下的部分,即:GDP总量一(环境资源成本+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绿色GDP。
到目前为止,绿色GDP核算只涉及自然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损害成本、自然资源的净消耗量。这只是狭义的绿色GDP,应该把与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纳入GDP核算体系。
3.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着技术和观念上的两大难点。先说技术难点:GDP通常以市场交易为前提,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它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一个产品值多少钱,得在市场销售中才能确认。这就是说,市场供求规律所决定的自由市场价格,是GDP权威性的唯一来源。
但我们如何来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呢?环境要素并没有进入市场买卖。例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就可以表现出价格,即可以纳入GDP统计。但因为森林砍伐而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的灭绝,这个损失是多大呢?再因为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这个账又该如何核算呢?
这些野生的鸟类、哺乳动物、微生物与流失的水土并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货币符号,我们不知用什么数据来确定它们的价值。专家们提出过许多办法,其中一个是倒算法,按市场成本来估算一个专题。
例如,使黄河变清要花多少钱?恢复一片原始森林要花多少钱?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价值无限,不准砍伐,不准破坏。另外,按市场价格,有的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也可以科学推测。
这样一笔账算下来,即便不包括许多原有的鱼类和微生物的灭绝,也不包括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成本,周围几十年来的经济活动可就亏大了!如今,各方面的专家们已研究出了不少测算模型与方法,各有优点,各有侧重,也各有缺陷,这只能在实践中逐步补充完善。
再说说观念的难点: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GDP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观念,它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不统计生态破坏,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绿色GDP则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的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绿色GDP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之上。
一旦实施绿色GDP,人们心中的发展内涵与衡量标准就变了,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当然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一旦实施绿色GDP,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过去各地区干部的政绩观,皆以单纯的GDP增长作为业绩衡量标准,现在要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这会使很多干部想不通,因此会形成诸多阻力。但任何观念的转变都有一个艰难渐进的过程,因为这是一项改革,是使公平与效率双赢的一个创新,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可以想见,随着绿色GDP的研究和实施,环境的保护或破坏,必将成为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标准。
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但没有这样的指标体系,我们就无法衡量我们的真实发展水平,我们就无法用科学的基础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我们就无法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统筹与平衡发展。
因此,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应当立即开始进行探索,立即开始从具体项目到局部地区进行不断的试验,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为全世界的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还是那句老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
4.2005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这10个试点省市分别是: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试点之前,有人说绿色GDP是一个“难以实现的乌托邦”,面临无数难关。10省市的试点,虽然只是推行绿色GDF长征中的一小步,但却迈出了从理想到现实的一大步。
试点不只是探索、创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是试点的目的。10省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遭遇的困惑、困难、困境,对绿色GDP的未来更具启示意义。
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日前透露,绿色GDP没有获得地方政府普遍支持,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强硬地表示,环保总局一定会坚持到底。“就算只剩下一个省,我们也要把它算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就全部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代价计算出完整的“绿色GDP”。从一些国内“绿色GDP”项目试点省市调查了解到,“绿色GDP”核算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困难很大。比如环境污染的价值量核算在模式上还没有统一,尤其像水污染损失、固体废物污染损失以及环境污染事故等经济损失的数据取得上,还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困难重重,但中国并没有放弃“绿色GDP”。
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GDP的上升毫无疑问是政绩。但是,实现绿色GDP的发展,保护了绿水青山同样是政绩,而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绩。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再也不能承受资源枯竭带来的挑战;中国社会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矛盾多发期,再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一直只停留在粗略的估算水平上。
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披露说,绿色GDP尚未获得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目前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绿色GDP面临这样一种“叫好不叫座
2017年深圳公务员面试真题
2017年公务员省考面试模拟题(1)
2017年公务员省考面试模拟题(2)
2017年公务员省考面试模拟题(3)
2015年组织管理模拟试卷35
2015年组织管理模拟试卷34
2015年综合分析类模拟试卷107
2015年综合分析类模拟试卷106
2015年综合分析类模拟试卷105
2015年综合分析类模拟试卷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