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湖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50

  • 卷面总分:75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5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部分试题预览
  1. 根据材料B的内容,对如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提出建议。要求:语句通顺、结构严谨、具有可操作性。

  2.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资料A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全国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保持在18.18亿亩和18.05亿亩。为什么一定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未来造成耕地减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守住红线,关键在哪里?

     首先,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面积最低是18亿亩。因此,保住18亿亩耕地,就使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

     其次,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耕地减少过快,在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另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稳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建设占用土地的过度需求,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同时减少土地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目前,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5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增地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同时,近年来,我国部分耕地质量降低,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难度加大。

     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损毁。补充耕地主要是开发、整理和复垦三项因素,但受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条件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未来耕地补充的能力有限。从土地开发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不到5000万亩。从土地整理和复垦看,受资金、政策等条件的限制,通过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规模有限。

     2.2008年12月24日上午,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主持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课题学术成果发布会上,茅于轼在发言中有这样的表述:“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没有必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仍将大量增加,不占用耕地是不可能的,事实也是这样,政府划定的耕地红线注定是要被突破的,而且原有的21亿亩红线早已被突破。用地审批,只是增加了很多权钱交易。这条红线束缚的是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

     茅于轼认为,在市场经济的自由交易、要素替代的机制下,在国家粮食库存和外汇收入充足的情况下,基本不会发生所谓的粮食安全问题。在现代中国,粮食不安全或大饥荒的事例只发生在经济不自由的计划经济时期。无视耕地作为一种农业要素具有可替代性,并将它与粮食产量——乃至粮食安全绝对地“捆绑”起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经验上都是缺乏根据的。

     他们的研究成果称,在中国耕地面积下降1%、5%、10%的情况下,为弥补发生“百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十年一遇”粮食减产所带来的产量缺口,需要增加的其他要素包括种子秧苗、化肥、农家肥、农膜、农药、畜力、机械与设备和其他物资、劳动等投入。结论为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减少10%,并发生百年一遇的粮食减产,在其他要素上增加投入15.5%即可弥补产量缺口。因此,完全可以从经济性出发,增加其他要素上的投入,以弥补城市化、工业化所需的耕地,并同时保证粮食生产的平稳。

     3.在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问题。没饭吃,就要饿死人,就要天下大乱,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要以粮为本,都把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当成头等大事。可是在过去几千年中,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才真正开始解决温饱问题。前些年,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乱占耕地、浪费土地资源的事情愈演愈烈,针对这种现象,中央提出了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这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对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后制定的国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正确政策,在过去几年中,违法乱占地现象增多、耕地面积快速减少的势头才得到有效遏制,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保证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可中国人刚吃饱没几年,一些居心叵测的言论就开始不时冒出头来。

     茅于轼说,中国的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粮食不够吃可以到国际市场上去买,还说什么“保护耕地面积政策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房地产的价格大幅度上升”。但众所周知的现实国情是,中国有世界1/5的人口,却只有世界7%的耕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40%,而且中国每年要新增大约近700万人口,如果不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人口上升、耕地减少,中国吃什么?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如果严重依赖进口粮食,国际粮价就会飞上天。

     今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飙升,一些国家和地区马上出现了“米荒”,直接造成民众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但中国并没有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靠的就是18亿亩耕地红线,这才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果作为基础性物价的粮价不能保证稳定,那么中国就会物价飞涨,社会就会不稳。至于说到房价,不过是茅于轼唬人的把戏,中国现在房价正在往下降,各地的土地拍都拍不出去,说明中国房价的涨跌跟18亿亩耕地红线压根儿没多大关系。

     至于茅于轼谈到的“国外有足够的粮食生产和全球化的市场”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观点。把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寄托在国际市场,其实是在拿13亿国人的生存开玩笑。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粮食交易量才2亿多吨,而中国每年粮食需求为5亿吨,中国如果缺粮,谁供应得起?中国粮食若依靠国际市场,一旦发生贸易争端,粮食将成为对方谈判的筹码;而一旦发生战争,后果则不堪设想。

     资料B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城乡土地利用总量、规模、方向和布局的总体安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经国务院批准,《纲要》对2020年前的城乡土地利用的指导原则、主要任务、规划目标以及保障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在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一是要加强各类规划的衔接。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专项规划,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总体布局安排,不符合的,应进行调整和修改。二是要加快推进省市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在规划编制中要加强对城乡土地使用的统筹,确保全国各项规划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等约束性指标落实到具体的地区、地块。三是要完善城镇规划体系,特别是加强乡村规划的编制,这是在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中最重要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

     2.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的根本方针。一是通过规划、计划管制,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特别是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抑制城乡建设用地的低效扩张。二是积极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对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的规划安排,加大旧城和城中村的改造力度,加快城市旧城区产业用地结构的调整。通过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利用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积极鼓励_丁业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加大闲置和空闲土地的处置力度,灵活采取限期开发、依法改变用途、安排临时使用、等价置换、签订交换协议、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等多途径进行盘活利用。合理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引导土地立体开发利用。三是积极调整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把释放现有村庄用地作为未来破解土地供求矛盾的突破口。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在遵循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相对集中、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下,引导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稳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加强空心村治理.真正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与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相协调。四是积极拓展建设用地的新空间。加快对未利用地的调查和评价,制订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规划,确定适宜开发的重点区域,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开发未利用土地,为城乡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五是加强土地整理复垦。我国废弃地大概有2亿多亩,通过对废弃地进行整理复垦,既补充了耕地数量,又提高了耕地质量,对新农村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改善生产条件意义重大。

     3.改革城乡土地“二元结构”,建立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的难点。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总结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开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人市的大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在集体建设用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相衔接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即存量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通过城乡统一的土地有形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第二步是通过完善法律,彻底消除城乡土地“二元结构”的壁垒,即在坚持用途管制制度的前提下,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价”。在改革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的同时,应继续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将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有偿使用的轨道,逐步取消划拨供地方式,实现“有偿”与“划拨”的并轨,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

     4.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