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湖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75

  • 卷面总分:75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4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部分试题预览
  1. 根据给定资料所反映出来的农业问题,就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出你的对策或建议。要求:内容有针对性、可行性,条理清楚,语言流畅,限350字。

  2.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间: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所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经过努力,2008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1204亿公斤,比上年增加30.5亿公斤,增长2.6%,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五年增产。回顾近2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一直在丰年与歉年之间波动,连续稳产增产基本没有超过3年。夏粮实现“五连增”,使我国粮食生产跳出了“波动怪圈”,实在是来之不易。

     中国粮食的连年丰收,还响亮地告诉了世界——中国完全有能力立足国内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中国也一直坚持为促进世界粮食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几次比较重大的粮食供求失衡,供求失衡的方向也几经反复:1982~1984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首次出现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家对粮食购不起、销不动、存不下、调不动。1985~1988年,国家对粮食收购难、市场粮食供应转紧、粮食市场价高于合同价。1990年3月~1993年6月,农民卖粮难、国家收储调销难、粮价下跌,南方早籼稻产区的卖难现象尤其严重。1993年11月~1995年7月,粮食供应紧张,市场粮价迅速上涨,成为当时推动全国性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1996年下半年~2003年8月,农民卖粮难、粮食调销难、粮价下跌并长期低迷,而且这种现象出现的范围大、品种多、持续时间长,且日益严重。东北的玉米卖难问题最为突出,也最早发生;南方早籼稻的卖难问题也出现较早,且比较严重。2003年9月~2004年,粮价上涨,局部地区、部分品种粮食供应紧张。

     3.我国农户土地规模小,农民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村社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断增多,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未成年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状况远不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4.地处我国东北黑土带上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拥有耕地面积约3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量的16%,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07年,黑、吉、辽三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3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6.6%。

     据了解,虽然东北产区大米产量增加,但是受制于铁路运输等问题,东北大米运输比较困难,销售压力较大。而全国销售区大米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供应相对紧张,国内大米市场存在南北矛盾。

     2008年2月29日,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对东北粮食运输问题的补贴政策:从2008年1月23日起,到6月30日止,在此期间把东北稻谷运到山海关内其他省份的,可凭发货凭证享受运输费用的补贴。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利好政策似乎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加之“春运”的到来,东北粮食外运问题更为突出。

     “自2007年秋天起,东北大米的销售情况就不太好,导致稻米价格下滑。随着2008年粮食价格的上涨,东北大米南运将有利于稳定南方稻米价格。”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秉龙表示。

     5.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是我国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两项。粮食直补政策2004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补贴力度逐年加大,从2004年的11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51亿元。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弥补农资涨价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对农民进行农资综合直补。2006年为120亿元,2007年为276亿元,增长130%。

     2008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的直补力度,农资综合直补在年初增加206亿元补贴资金的基础上,再次增加156亿元,使2008年农资综合直补资金额达到638亿元,较2007年增长了131%。加上粮食直补资金151亿元,今年国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总额达到789亿元,是补贴规模最大、增长最多的一年。

     6.土地是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资源及产出率的有限性,决定了它不能供养无限制增长的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人口却在不断增长,人地矛盾十分尖锐。1978~1997年,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441.9万公顷,而同期人口却增加了2.74亿人。从1996年到2004年的8年间,我国耕地面积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7亿亩,同期人口增加7600万。2005年减少540万亩;2006年减少1000万亩。

     7.中国以世界上7%的耕地承担着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重任,人多地少的国情使得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华民族。袁隆平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提出解决农业问题的三个办法是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邓小平说,解决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靠科技,实践证明确实是这样。

     袁隆平最早开创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培育出举世瞩目的杂交稻品种,使水稻亩产获得大幅度增长,到目前杂交稻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45亿亩,增产稻谷4亿多吨。

     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一旦水稻生产出了问题,将影响亿万人的生存,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不仅破解了中国的粮食短缺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研究或引种杂交水稻,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多个国家开展试种示范,取得了非常显著的增产效果。

     “中国水稻研究远远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粮食问题基本破解,”袁隆平说,“地球上水稻亩产的最高极限是1500公斤左右,攻克亩产900公斤目标后,我们还要向亩产1000公斤发起冲锋。”

     8.2006年以来,受全球生物能源迅猛发展、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地区减产、国际石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投机资本炒作等因素综合影响,全球粮食供应偏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不断飙升。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仅去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预计到2008年末世界谷物库存将下降到25年来最低水平。

     世界粮食计划署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的粮价上涨就像一场“无声的海啸”,正引发“二战”以来首次全球粮食危机——粮价持续飞涨令全球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已经在30多个国家诱发粮食危机。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传统的粮食净出口方变成了净进口方,很多国家都在限制粮油出口、鼓励进口、增加储备。

     9.农民是项目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监督、管理,再好的工程也发挥不了效益。“财政资金用得不好,会让支农政策打了折扣。”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主任章康华说,农业综合开发实行民主开发,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说了算。

     江西高安市石脑镇高沙村村民邓义和提起2007年年初完工的工程,一脸自豪。他说:“从设计图纸到工程施工,我们都参与了。”老邓说,一开始设计的机耕路是1.6米宽,村民们提出,大型收割机进来不方便,后来加宽到1.8米。为了确保土地平整,一台推土机跟3个人,还专门买了水平仪,搞不好必须返工。还有,在村民建议下,建起了拦堰坝蓄水,实现了自流灌溉。

     因地制宜搞开发,“综合”发力出效益。4年来,江西省共新增粮食5亿公斤,建设了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240万亩,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200多个,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年增收500多元。

     10.面对粮食的减产和国际粮食价格的快速上涨,美国今年却加大了生物能源的生产。据美国农业部披露,今年美国将用27%的玉米用于乙醇生产。到2012年,美国将用更多的土地去生产制造乙醇所需要的玉米。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对粮食供应的恐慌心理。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农业大国,它本身对粮食价格就有主导权。当它加大用于乙醇生产的粮食比例的时候,对它自身而言实际上是一举两得的。一方面,解决了一部分能源问题,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状况。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粮食价格的操纵能力,通过抬高粮价就可以抵消它用于乙醇生产的那部分粮食成本,相当于美国发展新能源而让世界为它买单。

     11.虽然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设立了农业保险,但自1996年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农业保险因为利薄甚至亏损而逐年萎缩。有资料显示,我国的农业保险在保费收人大幅下降的同时.农业保险的险种数目也在不断减少,已由最多时候的60多个险种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个。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灾害频发、受灾面广、灾害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民本就已不堪重负的经济负担。受灾之后,除政府对一部分生产、生活困难户进行救助外,这些损失中的绝大部分要由农户自己承担,由于没有保险来“转嫁”风险,几乎是所有农作物的损失都沉甸甸地压在农民的肩上,严重的灾害使农民也意识到要通过农业保险获得救助,大多数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潜在需求很大也很迫切。

     12.随着人口增长带来的对粮食需求的增加,要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只能依靠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及改善农作物品质。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卢长明研究员表示.农业新技术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而其中的利用转基因技术育种必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