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河南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32

  • 卷面总分:10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4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部分试题预览
  1. 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8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2.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4年河南濮阳高考期间,由河南省濮阳县第三中学田春山、肖付印、李连培、郭循奎、贾彦军等人组织,利用监考老师为付费的考生传送答案,并利用数码相机窃取部分考题,组织其他教师参与答题,将答案用手机短信或直接打电话的方式传送给考生。

     案发后,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法院一审以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分别判处田春山等1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2年、1年、拘役6个月等刑罚。

     2005年海南理科状元高考移民事件,李洋,这个原籍湖北的16岁学生以897分的成绩名列2005年海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但因具高考移民身份而被取消报考大学本科第一批的资格,与清华大学无缘。根据海南省2002年公布的政策,凡是学籍未满两年的高考移民将不能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而李洋在海南的学籍刚好差一个月满两年。

     2006年青海22名“高考移民”被取消录取资格,今年4月,清华大学取消该校电子工程系学生宋笑天学籍。此前,青海省教育厅接到举报并查证后认为,1995年10月,宋的家长托人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办理了一本假户口,使宋笑天获得了在青海的高考资格。

     据了解,2006年高考后,青海省又宣布22名上线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同时,青海省招办还对10名考生限制了报考范围。

     据悉,这些考生不只是单纯的空挂户籍或靠挂户籍,而是在青落户后,取得青海当地学校的学籍,以青海考生的名义参加高考,作弊的手段趋于隐蔽性。

     2.近日,山东菏泽的单县、曹县等地出现公开买卖高考分数现象,山东招生考试院随后表示,买卖高考分数的行为是违法的,有关部门将严格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对弄虚作假的考生坚决取消其录取资格。

     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本报陆续接到一些读者打来的电话,称山东菏泽的单县、曹县等地一些重点中学门前出现了公开买卖高考分数的怪现象,一些低分数考生,通过买分数,同样能上一个好大学。

     对此,记者实地进行了调查采访。高考分数买卖由来已久。

     据曹县的考生小张反映,在当地一些高中学校门前的树木、电线杆上,贴满了买卖分数的广告,而且这种事每年都有。在单县一中门口,据一位民办学校的招生代理介绍,高考分数一公布,买卖高考分数的事就有了。

     记者在曹县、单县等一些高中学校附近了解到,几乎每一个分数买卖中介每年都能做成几桩生意。

     一个分数买卖中介毫不掩饰地炫耀,能够做这种生意的都有很多“道道”,首先他们会依托当地的一些高中老师,特别是毕业班班主任或者校领导,以保证生源的稳定。其次凡是做得比较大的中介,都和一些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既能保证所送的学生不会出问题,还能够打造‘诚信’的‘品牌和口碑’”。

     在单县一中门口,一个分数买卖中介很自豪地对记者说:“咱在我国十多所高校里都有人,有些高校的招办工作人员就是我们的后台老板,不管我们给他们学校送去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露馅。”揭秘分数买卖内幕。

     记者通过种种努力,采访到曹县一位王姓的家长,了解到“买分上大学”的一些内幕。

     这位家长一再要求记者严格保密后说,去年他的孩子高考232分,这个分数连填报当地专科的资格线都不够,最后却上了一所本科院校。

     据他介绍,买分上大学一般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偷梁换柱”,学生到高校报到时,买卖双方一起,注册的时候是原来卖分的学生,等注册完毕,买分的学生就顶替过来。“不过这种顶替风险大一些,很容易被查出。”

     第二种是完全假冒,首先把分数买过来,然后卖方的准考证、档案一起拿来,再通过技术手段,把准考证上的照片换成买分方的照片,之后通过班主任或学校领导,把档案改成买分方的档案,而身份证、户口则通过造假证的,花200多元就能办完,这位买分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上大学了。这位王姓家长用的就是第二种渠道。

     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卖分数的人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已经考上大学的人,通过各种方法到当地高中报名参加高考,然后将考取的分数卖掉。他介绍,一名前年就考入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这两年都要回来参加高考,每年的分数买卖都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第二种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但高考发挥不理想的学生。他们把并不是很高的高考分数卖掉,自己再准备重读。

     第三种就是一些成绩较好的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他们卖分可谓一举三得:自己参加高考起到练兵的作用,还有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客观上也让“学校提高了升学率”。招生漏洞催生黑幕交易。

     实际上,从高考扩招开始后的几年时间里,利用高考招生环节的漏洞,通过一些学校招生人员的“配合”,在一些扩招、定向、特招和保送生的名额分配中,确实产生了相当多的金钱交易现象。

     3.2006年6月7日,全国普通高考的第一天,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考区的各项考试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洋县考区今年一共设了洋县中学和城关中学两个考点,全县 2892名考生集中在这两个考点进行考试。

     6月7日上午,洋县中学考点发现两起替考舞弊行为,两名被替考者分别是第17考场的韩超柯以及第50考场的冯冲。

     6月7日下午,城关中学考点又有两名替考生被查出,他们分别是第70考场的常瑞丽和第87考场的苏彦君。

     考试中发现舞弊行为本应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然而,四名替考生的出现却在洋县掀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在高考前一天,陕西某报就已经接到群众举报,称洋县中学安排近 20名高二学生替高三学生参加考试,在此之前学校已经给这些学生办理了准考证。

     6月8日,有关洋县考区存在大规模替考生的猜疑继续升级,有媒体报道称,四名替考生被查出后,在6月8日考试时,洋县中学考点有十几名学生突然同时缺考。一时间,有关替考的各种说法在洋县被传得沸沸扬扬。

     据新华社电陕西省洋县替考事件的当事人之一、洋县中学一名高二年级学生20日向汉中市纪委举报时称,从高考报名、体检到应对调查组调查和记者采访,均由老师“安排”。

     6月15日,洋县替考事件调查组通报称,洋县社会青年韩某在网吧认识了该县一高二学生,并与之商议代替其参加高考。调查组对参与此起替考事件的老师给予了党内及行政警告处分。然而这名高二学生在举报信中称,所谓在网吧认识韩某,是几名老师于6月9日让其如此应对调查的。

     这名学生说,在高考报名前,班主任问他是否愿意参加高考。在随后的高考报名和体检中,也由老师组织。在与他一起参加体检的学生里,就有20多名洋县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在体检时这些学生就发现体检表上贴着本人的照片,却填写了他人名字。

     6月7日该生参加高考时,被考务人员发现替考。然而在当日写检查时,一名老师要求他在检查中承认只是自己替他人考试。随后老师还专门叮嘱该生不能接受记者采访。

     对于这名学生举报的情况,调查组组长孙敬虎说,要对此事件一查到底,对替考事件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将进行严肃处理,对于涉及犯罪的人员,将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一名家长很坦诚地告诉记者,他孩子的二级运动员证书就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获得的。“操作这样的事,一是学生家里要有经济实力,二是看孩子的成绩是否有基础,加分有没有实际意义。”湖南省衡阳市一名体育教师说。

     据这名体育老师透露,这样的操作从4月就开始了,首先要从市有关部门弄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编造在一次体育比赛中获得前几名。这都容易,也不用花多少钱。最难过的是省里的统一测试。某些高校的考官眼界高,要花几千元送礼。

     据衡阳市的一名考生家长反映,去年到长沙进行统一测试,该考生所在学校的带队老师让每个考生都先交4000元,没通过的话就退还。

     有人举报说:“去年我们学校就有人交了4800元,练跆拳道,捞个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就可加20分。就为这20分,有30多人报名,利用体育课和闲暇时间,在校园最显眼的地方练了个把月。最后,许多人凭一张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进入高校。有人说花这点钱比分数出来后花3万~5万元去求人合算。”

     一名重点中学学生家长反映,他花了8000多元给他女儿弄到了一个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本想来长沙参加测试加分的,但他女儿的估分已经超过了往年的重点大学录取线,所以打消了参加测试的念头。另外,他也发现,如果女儿通过造假作为特长生进入大学,那样的加分将害了孩子。

     几天前,湖南省举办的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中,在3000多名考生中,竟然有 1000多人缺考,这让一些家长感到不可思议,“高考能加10分,谁会放弃这样天大的好事?”他认为,这些考生缺考,有的就是因为听说今年靠作弊通过测试的难度加大了,因而主动放弃,也算节省一些成本。

     一名读者反映,一些厂矿子弟学校的子女早就拿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只等着高考时加分了。有的孩子弱不禁风,居然还是国家二

  3. 用不超过250字的篇幅,分析产生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