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贵州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16

  • 卷面总分:10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6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部分试题预览
  1. 根据资料的内容,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政府节约做起”为题,写一篇1000~12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 自选角度,观点鲜明,针对性强,语言流畅。

  2. 资料4中提到了我国公车私用的问题。假设你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请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阐述一下我国公车改革的目标。

     [要求] 条理清晰,语言简练,不超过250字。

  3. 阅读资料,联系实际,请就资料9中所提到的政府采购制度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国外政府采购制度的先进经验,谈一谈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措施。

     [要求] 针对性强,条理清晰,不超过500字。

  4.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5年,北京市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该市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也就是说,有的政府公务人员1天的耗电量,够一个普通老百姓19天的生活用电。一些政府公务员节能意识淡薄,下班时办公室里忘记关空调,关闭电脑主机后不关显示器、打印机等外设开关的现象十分普遍。假如全国所有的办公电脑下班后都如此不关,每年浪费电将在12亿度以上。

     “从1986年到2005年,我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增长23倍,而同期GDP增长了14.6倍。”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用数据表明了快速增长的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确实令人担忧,而这种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有很大的关系。

     冯培恩委员列举出的是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和事例:

     (1) 公务用车浪费:我国目前有公车数百万辆,每年消耗超过2000多亿元,其中真正用于公务的约占三分之一,且党政机关部门公车每方公里运输成本远远高出社会轿车的运输成本。

     (2) 公款吃喝浪费:近20年来中央下发了数十个旨在遏制公款吃喝的文件,但收效并不显著,粗略统计每年公款吃喝的费用达上千亿元。

     (3) 公费出国旅游:近年来官员出国考察和培训热在各地持续升温,不必要的出国甚至变相的公费旅游屡禁不止,公费出国一年耗资数以千亿计。

     (4) “政绩工程”和办公楼建设浪费:一些政府举巨债打造超豪华大广场、大剧院、大体育馆、高尔夫球场及大学城等标志性工程。有关部门披露,我国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政绩工程”。我国各级政府的办公楼也愈来愈气派,甚至一些欠发达地区政府也盖起一座座豪华建筑,例如,我国中部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年财政预算不足1亿元,有的部门却建起了耗资1000多万元的办公楼;我国南部一个只有7名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

     2.李明是西部某贫困县的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从进入县政府办公室负责接待工作起,已有近十年的接待经历。李明说,搞了这么多年的公务接待工作,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个是浪费,再一个就是烦琐。

     李明说,由于近年来该县能源开发步伐加快,政府部门前来指导检查的人数大增,接待任务就显得非常重。“一周至少要接待两三拨儿人,给人的感觉是天天都在接待。”

     “虽然公务接待都有严格的接待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破例’。”李明说,“比如喝酒,虽然我们规定接待用酒不用外地高档酒水,但在用餐时,县领导一般都会征求客人尤其是上级领导的意见,有的领导只喝固定品牌的高档酒,我们总不能说这里没有,让客人扫兴。还有一个是在用酒数量上无法控制,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一旦碰到酒量大的客人,酒水常常超标。”

     接待客人吃饭,主要是酒水费用较高。一餐喝上几瓶茅台酒,再加上酸奶等饮料,就相当于当地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了。李明说:“我们这里仍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去年全县还有20多万农村人口的人均年收入才2000多元。有时回老家,听到有些老百姓骂干部大吃大喝,说一餐饭吃掉了一两百元,也就是说在他们心目中,几百元就是大吃大喝的标准,他们哪里想得到,县里招待客人这些钱有时刚够买一瓶酒。”

     李明感叹,与我们相邻的另一个县是个纯农业县,财政收入也不行。但在接待上,也要硬撑门面,甚至欠着账照样要吃喝。这种风气在经济落后地区较为普遍,有些领导经常开的一句玩笑就是“再苦也不能苦肚子”。

     据媒体报道,我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大约3000亿元,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工程。

     3.除了显性浪费之外,一些隐性的浪费现象所造成的损失也触目惊心。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达标、表彰,都是行政成本高昂、行政资源大量浪费的源头之一。一个省到底每年有多少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呢?湖北省曾经经过严格的清理发现,全省三级政府部门检查、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多达1万余项,耗资数以亿计。其中,不少活动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评价、引导、激励作用,也解决不了民生问题。

     清理工作组的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直厅局机关,有的一个部门检查、评比、表彰等活动就高达50多项。在一些厅级单位,每个处室都要搞评比、表彰活动,每开展一项就设立一套程序。比如,湖北省农业厅各种名目的检查、评比、表彰活动竟达57项,卫生厅、教育厅等也有四五十项之多。

     湖北省咸宁市政协委员陈思作了一个统计,咸宁市有的单位一年之内接受的检查达20多次,每一次检查基层起码要准备两天,一个单位一年至少要用两个月的时间来应对检查、评比。

     “因为各种检查、评比、达标、表彰很多,我们平均每天都有人去市里一趟,而市里也平均每天有一个领导要下来。”一位县里的干部无奈地对记者说。一位基层干部还坦言,评比、表彰太多太滥,奖牌也贬了值。而且,评奖也越来越脱离工作实际,他所在的单位奖牌得了“一屋子”,可实际工作还是老样子。

     万余项评比、达标、表彰活动花费资金数额惊人。湖北省在这次清理中,花了很大精力,但还是没能把万余项活动花费的资金全部查清,只查出1/3的活动项目资金来源。

     陈思以一个县年终评比、检查为“样本”进行了测算,不计算下发文件、印制各种表格等费用,只计算人工费、招待费和车辆使用费,一个县一年就需45万元。

     知情人士说,有些重要的评比、表彰活动是必要的,但是,有的部门喜欢做评比、表彰这类“虚功”,说穿了就是借此向财政和评比对象要钱,为部门开“财源”。这样的评比、表彰对工作起不到促进作用,更解决不了任何民生问题。

     泛滥的评比、达标和表彰还是弄虚作假、形式主义的“温床”。清理组负责人柴国亥对记者说,评比、表彰虽然大多数都要实地看,但多是“上午来,下午走,中午一餐酒”,走马观花,起不到应有的评价、引导、激励作用。而且,上面有评比、表彰,下面就有人来求,极易助长不正之风和腐败。

     4.除公务接待外,公务用车是近年来群众议论较多的政府浪费现象。公车私用,车辆超编、超标、维护费用昂贵等,使公车成为我国最大的公务消费开支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人民币。尽管如此,各地政府采购汽车的数量,每年仍以超过20%的速度递增,以致国家财政不堪“车轮”重负。

     有专家初步估算,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含司机工资、福利)至少在6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再加上车辆的保养维修、汽油费用等,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大概在20万元以上。

     2008年初,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两会,蔡爱芬等36名市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公车改革势在必行》的提案,直击当前公车消费“无底洞”现象。

     不合理的公车消费,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和巨大漏洞。在某些地方,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这是公开的秘密。

     “每天早上5点20分,我从家里准时出发到东三环领导的住处,先把领导的千金、夫人分别送到位于西城区的学校和单位,然后赶回去接领导到东城区上班。下午我得掐好时间,把领导的千金和夫人先接送回家,稍晚点去接领导下班。”家住北京宣武区的老张是某机关领导的一名司机,他向记者抱怨,“这是我每天的常规工作,往往到家已经晚上八九点钟了。只有在周末领导把车开回去自己用,我才落个轻松。”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公车在养护过程中吃回扣、赚差价的现象,已成为财务上的黑洞。“公车有毛病时,很多司机喜欢到一些个体维修点维修。”北京一家事业单位的司机向记者坦言,“这些老板做生意比较灵活。”

     尽管近年对超标购车控制很严格,但一些弄虚作假、超标购车,利用权力超编用车现象还时有发生。由于不少车辆成了领导“专车”,普通人员有公事,也得排在领导的私事后,许多单位办事人员难以享受到公车带来的便捷。

     在采访中,很多人认为,公车要走出泛滥无序状态,必须走法制化之路。对公务用车进行改革,就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殊待遇。

     大多数国家都严格限定公车使用范围,一般都规定专车只能用于公务,不能用来办私事。

     发达国家公务用车一般直接分配到各部门,各部门负责统一调度使用。由于几乎所有的成年人都会开车,所以专职司机很少,一般官员使用公车外出都是从调度室领取钥匙后自己开车。政府公务用车都有明显的标志,开公车办私事很容易被识别曝光。公务车只限有关人员执行公务时使用,不得以任何名义私用,未经授权私用公务车将受到惩罚,包括临时或永久取消其使用公务车的权利、扣除一个月工资甚至开除公职。

     意大利西西里岛墨西拿市市长布赞卡因私与夫人乘坐公务车到距墨西拿市约400公里的地方旅行,就被意大利消费者协会以利用职权、损害纳税人利益告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