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辽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36

  • 卷面总分:10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17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部分试题预览
  1. 针对资料反映的问题,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有针对性,具体可行,条理清楚,字数在400字以内。

  2. 请你就资料反映的问题,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字数在1100~1300字。

  3.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山东淄博高新区石桥办事处阎高村的黄猛,5年来,为了供哥哥读书,小学毕业后就开始捡垃圾。在张店垃圾处理场,黄猛踏遍了垃圾场所有的角落,不管刮风下雨猛子从来没有间断过。夏天,垃圾场里臭气熏天,苍蝇到处乱飞,对于这些猛子早已经适应了。累了就在垃圾场里铺上一块塑料布,躺在地上就睡,饿了就拿出奶奶给做的饭在垃圾场里吃。在他们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啤酒瓶、塑料瓶、鞋底等废品。虽然黄猛文化程度不高,捡垃圾一个月可以赚到大约500元。

     在今年的高考中,哥哥黄亭以634分的高分获得了今年高考淄博市文科第九名、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

     父亲早逝,母亲和奶奶没有劳动能力,全家靠村里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艰难度日。记者在这个旧房子里看到,一个土炕和一张大床,在大床旁边摆放了一张旧桌子。家里除了一个小录音机外,再也没有别的电器。据说,垃圾场将要封闭了,到那时弟弟捡垃圾的“工作”也就丢掉了。

     2.据有关报道,3年间,刘刚坦荡拾荒,靠“经营”垃圾赚足大学所有的费用;3年间,他勤勉求学,以自强则刚的人生观改变着周围人的生活态度——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刘刚从卖废品赚生活费起步,3年间,在坚持学业的同时建立起废品回收公司;在赚取学费的同时,他正在为更多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

     “生活不容易,我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所得,所以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刘刚说,平时只要有贫困学生到公司来帮忙,比如打包、装箱什么的,刘刚以每小时10元的报酬付给,“我想让所有贫困学生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修完自己的学业!”

     3.今年已83岁的陈天福老人,原是包头铁路医院的医护人员,一生没有婚配也没有子嗣。 1981从工作岗位退休后,就一直居住在包头市东河区公四街30多平方米楼房内。老人一生性情平和,乐善好施,多次捐助过贫困群众。2003年,老人曾对遗嘱进行公证,希望百年后,捐出眼角膜和大脑用于科学研究。近两年来,老人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大不如前,所以决定对原遗嘱进行补充,想把自己现居住的37.6平方米住房卖出,其款项由她亲自送到贫困学生手中。

     在得知陈天福老人这一善举后,家住包头市昆区65岁的安志君以32000元买下了这套房产。

     近日,在包头师范学院博学楼内,陈老太太亲手把卖房款中的2万元捐助给了17名贫困大学生。

     4.山西省榆社县西马乡新村43岁的陈某服毒自杀,原因是他“不堪承受儿子读大学的经济重负”。同样的悲剧再次上演,因为女儿的高考分数达到了二本录取分数线,自己又无力凑够学费,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南官庄村农民李某在家中上吊自尽。

     5.据调查显示,82.3%的贫困高考生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支出大。其中,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人不敷出,有81.0%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

     在调查涉及的地区中,贫困高考生西部的比例明显高于东部。他们当中,品学兼优者占 52.2%。调查发现,12.7%的人因交不起学费可能放弃上大学。

     调查中,62.8%的高中教师认为,能否支付大学第一年学费往往决定着贫困生能否圆大学梦。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六成贫困高考生表示自己不能凑齐大学第一年的学费。82.5%的贫困生认为自己能考上二本以上院校,80.3%的贫困生认为上大学可以改变命运。

     6.由学校提供的助学贷款已经被33.8%的贫困高考生认为是最有效的资助方式。相比之下,最贫困的那部分人约占25.5%,他们明显对社会经济资助更为渴望。

     虽然近些年来政府相关部门不断提高助学贷款的总量,但却无法满足同样逐年增长的贷款需求。有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约1562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 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截至2005年12月底,在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者的比例仅占14.6%——这说明,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

     7.在教育部2006年7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某介绍,自1999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申请贷款累计总人数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240.5万人;申请贷款累计总金额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201.4亿元。

     8.据介绍,目前学生贷款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国家助学贷款、高校利用学校资金对学生办理无息借款、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助学贷款有了新的变化。

     改革财政贴息办法。实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

     延长还贷年限。实行贷款学生毕业后视就业情况,在1年~2年后开始还贷,毕业后6年内还清的做法。

     鼓励毕业生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研究建立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机制。对到国家需要的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工作,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的贷款学生,经批准可以奖学金方式代偿其贷款本息。  

     改变由国家指定原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实行由政府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省级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

     对普通高校实行贷款总额包干办法。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每年的贷款总额原则上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以及第二学士学位在校生总数20%的比例,每人每年 6000元的标准计算确定。

     由高校和银行共同操作。助学贷款的前期宣传、申请材料的审核等工作主要由学校完成,银行根据学校报送的申请材料,在学校的贷款包干额度内审批贷款。

     9.针对《儿子高考得高分,贫父却因交不起学费绝望自杀》一事,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样的事不应该发生,国家政策可以让以每一个考上公立高校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入学。

     发言人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下,经过财政部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中心的包括“奖、减、贷、助、免”等一整套资助困难学生上学的体系。

     发言人称:从2005年起,国家每年投入10亿元,其中2亿元用来奖励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同时资助53万多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150元;国家助学贷款去年按新机制运行后,获得贷款的学生人数目前已经达到了206.8万人。

     发言人表示,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目前最完整、受益人数最多,也是最庞大的体系,是任何其他的资助体系都比不了的。因此,在2006年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开始时,希望媒体大力宣传国家有关资助高校贫困学生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宣传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领导对困难学生的关心,要使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考生、家长了解资助困难学生的有关政策、采取的措施以及各方面进展情况,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使悲剧不再发生。

     10.在2006年7月2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特别指出,贫困家庭的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以后,如果发愁没有路费,没有经济能力买车票,一定要了解一般性商业贷款,这种贷款在当地的信用社、银行都可以贷到,它能够保证学生有钱买到车票,准备一些基本的行李顺利启程,到学校报到。

     11.据介绍,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是指各金融机构以信贷原则为指导,对高校学生、学生家长或其监护人办理的,以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为目的的一种商业性贷款形式。这种助学贷款近年来也得到快速发展,是对国家资助政策的有益补充。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财政不贴息,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均可开办。

     12.陕西合阳县63岁的党某,通过16年的观察和对110户农家的走访,写了一份20多万字的调查报告,反映农民供养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合阳人十分讲究住房,可被誉为“秀才村”的城关镇小郭村,群众房子似乎还在20年前。该村原党支部书记范某说,他们村只有500多人,但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出了100多名大学生。别的村对考上大学的学生有奖励,他们村出的大学生太多,无法奖励。

     防虏寨乡定国村农妇黄某两个儿女都考上大学,最多时欠债10万元,现在还有8万元债,光一年利息就一两万元。由于精神压力大和劳累,丈夫病倒了,因无钱治疗,在儿子上大学第二年离世。

     和家庄镇长洼村79岁老人王某说,上世纪70年代劳动时,他从拉麦秸的车上摔下来,受了重伤,长期不能生活自理。大儿子智力有障碍,只能由他人带着干点力气活。全家靠老伴支撑。由于几个孩子都在上学,花费大,老伴又要种地、干家务,还要去拉煤挣钱,积劳成疾,又顾不得治疗,在二儿子考上大学第二年突然病故。 

     党某调查的110户农村大学生家庭,有11人因为孩子们的学费而累死、自杀、病逝。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平均每10户就有1人这样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