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辽宁公务员(申论)模拟试卷50

  • 卷面总分:8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4次
  • 作答时间:150分钟
试卷简介

  • 1.
部分试题预览
  1. “给定资料3”,提到了“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的问题,请你结合给定资料,谈谈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要求] 有条理性、有针对性,见解全面、深刻,不超过300字。

  2. “给定资料2”中,某校校长认为:“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请你结合给定资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评述。

     [要求] 有理有据,逻辑严谨,分析恰当,不超过300字。

  3.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答卷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北京年轻父母的共同心愿,就是想让孩子能进入公办园中的示范园。人们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进入一所好的幼儿园,就好像踏上了一条比别人更靠近终点的起跑线。

     卢哲锋也不例外。他在新能源领域工作,儿子已3岁。直到卢哲锋为儿子报名上幼儿园时,才明白媒体上那些专业名词:公办园“稀缺化”、优质资源“特权化”、收费“贵族化”,对他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累、焦躁和烦恼。”卢哲锋说。

     著名幼教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认为,这些社会不公,和财政投入的不公平有关。目前的现状是,只重视示范园,不扶持民办园,忽略城乡接合部的黑幼儿园。

     在孩子入园问题上,卢哲锋承认自己有些松散。他家住方庄。周围邻居都提前两年为孩子报名,而他一直没上心。孩子一岁多时,卢哲锋跟风去方庄一幼、二幼报名,才发现这些公办园早就报满。卢哲锋开始发愁。

     艾米和卢哲锋不同,她更积极。她孩子于2008年出生,2009年,艾米就已在两家公办园为孩子登记。她说,当时只要在传达室师傅那儿就能登记。后来,一家园说不再对外招生:另一家园称,不再接收3岁内的孩子。艾米又去总政幼儿园。她说,按早年形势,内部收完后,还能有空余名额,所以没“关系”而早报名的孩子,便会有点希望。但是今年的情况是,“必须要有关系才能上”。

     受困扰的不仅是家长,范佩芬也被“入园难”烦恼着。她是崇文区第三幼儿园的园长。

     “现在孩子入园,首选的就是公办园。”她说,她曾设立过一个家长咨询日,一下就排了400多名家长。为了进公办园,家长们什么都愿迁就。他们会对范佩芬说,“没地儿,我有一个角落都行。没椅子,我拿小板凳来,甚至可以不睡觉,不吃饭,只要你让我孩子受教育。”

     刘金玉也是每到招生时,就感到压力重重。她是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副园长。北京一幼坐落于京城黄金地带——东四北大街的汪芝麻胡同内,5584平方米的场地,犹如一座王府。该园由周恩来总理批示,创建于1949年,曾专门接收外国商社、使馆的子女。2001年,成为北京首批示范园之一。如今,园内有孩子400多名。据知情者称,进入“一幼”的许多都是“条子生”,多是政府官员的孩子。每年,教委把条子一打包,直接交到幼儿园。4个班,100多个名额,就被占得差不多。

     2.2009年被媒体称为“教育公平备受考验的一年”,2010年刚来临,我们却又读到了两条“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的新闻。

     据1月5日《安徽商报》报道,记者接到安徽灵璧县西关小学一位学生家长的投诉,称校园存在“贫富班”现象,家长交钱的孩子就能享受小班待遇,不交钱的孩子就要去挤近百人一间教室的大班。灵璧西关小学校长王法乐承认分班情况确实存在,并向记者出示了一份2004,年签订的“参加‘小班化’教育协议书”,其中学校承诺对于参加协议的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家长则一次性交纳三千元教育赞助费。

     无独有偶,同天的《楚天都市报》披露,湖北黄石九中部分学生家长反映,该校七年级4个实验班欲更换高档电子白板,要求每名学生交2000元。由于该校七年级普通班不需更换黑板,有家长感觉钻进了“贵族班”的套子。该校校长认为,“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

     曾几何时,择校费是百姓深恶痛绝的教育不公现象之一,而在上述新闻的学校里,择班费就那么现实而残酷地摆在了学生及其家长面前:交了钱,就可以上“小班”也就是“富班”,教学质量佳,教学设施全,并保证严格控制每班学生不超过35人;不交钱,那就去挤近百人一个教室的大班。交了钱,就可以享受到“贵族班”富贵的教育;不交钱,校长就会教育家长,“穷人和富人不可能享受同等教育”。中小学是如此,高校里更直接,教育部不得不强调,高校不得按学生贫富安排住宿。

     凡此种种,难怪去年年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的调查中,有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仅11.2%的人认为教育越来越公平。而校园里存在着的“穷富班”,让孩子们体味到了贫富的差别。

     “穷富班”的出现根源于教育投入不足。尽管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已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但这个目标目前尚未实现。公共财政对教育投入不足,就会使学校倾心于谋财,而学校的最大资源,就是学生,多交钱进“富班”、“实验班”,没钱么,就没那么好的待遇了,就像银行的VIP贵宾用户,不是VIP,您就慢慢等着吧!

     3.近年来,诸如“建家长满意的学校,做家长满意的教师”之类的口号成为不少学校竞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间,大行其道。

     “教育让家长满意”,乍一听似乎无可厚非,但细细思量,问题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长满意?这其间,众口难调自不必说,又如何界定,什么样的教育才会令家长满意呢?多少家长满意才行呢?

     更为重要的是,难道家长满意就行了吗?毕竟,教育服务的直接对象不是家长,而是学生。打个比方,好比家长带孩子去餐馆就餐,孩子吃饭,家长付账,要问对餐馆饭菜、服务满意不满意,恐怕不能只问家长,还要问最直接的消费者——孩子。家长的感受与评价,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感受与评价。因此,很多学校刻意宣扬的“让家长满意”,其实在教育观上遮蔽了一个关键问题:教育怎样让学生满意?

     回到我们的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比这种理论上的困惑更使人纠结。不少学校现在变得越来越像标准化生产的“企业”或者“工厂”。填鸭式的教学,封闭式的管理,起早贪黑的生活,无所不在的激烈竞争,简单重复的枯燥训练等等,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使校园成为许多学生备感压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家园。

     这样的教育,显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因为它不是立足教育学生这个本位来展开,而是被功利目的、应试思维、家长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导着、牵制着、撕扯着,在各种现实利益的考量和冲突中变得面目全非。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说:“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活力之源,来自于教育过程中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来自于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活动,激发孩子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启迪心灵、健全人格,使他们在成长中追求“有灵魂的卓越”,而不是沦为考试机器、高分低能者。

     4.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另一边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09年6月24日举办的“借鉴美国经验——中国企业界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必要性与历史必然性研讨会”上,与会的学商界人士针对教育改革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完成的一项研究显示,有60.9%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比较不满意,有8.7%的企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表示非常不满意,而且绝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的发展与教育有一定的关系或有很大的关系。目前学生的多项能力和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大学毕业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亟待提高。

     威望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徐德清说,到公司实习的大学生所学与所用差距很大。而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裁林可夫也对公司招收的几百名大学生不甚满意,他认为许多大学毕业生事业心不强,挫折压力承受力不大,而且知识老化,自我学习能力弱,复合型不强。

     5.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慧成果的培养、使用和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运用能力。谁占领了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谁就有可能占领世界经济的制高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正是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的关键要素,这类人才富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精神,在所从事科技领域中具有精湛学术造诣或掌握核心技术,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他们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产业发展的格局。

     美国的情况具有典型意义。据有关资料统计,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到了美国,外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美科技人员总数的20%左右。在集中了美国90%半导体产业的硅谷,绝大部分技术人员来自印度和中国。2005年,美国每10万移民中大约每月有350人创建新企业。1995-2005年,加州所有新建的工程技术公司中有39%是移民创建的。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伟大的事业呼唤着广大科技英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2008年我国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468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61.4万人,年均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