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5年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预测试卷(案例题,第5套,标准答案)

  • 卷面总分:80分
  • 浏览次数:0
  • 测试费用:免费
  • 答案解析:是
  • 练习次数:5次
  • 作答时间:90分钟
试卷简介
二级建造师:公路工程
部分试题预览
  1. A工程公司将某厂房制作安装栈桥的任务分包给B专业承包公司(包工、包料)。

    B专业承包公司用塔式起重机将重约3t的斜梁吊装找正后,用电焊将斜梁与栈桥点焊固定在一起。根据以往的经验,电焊工认为可以摘钩了,但摘钩时斜梁倾翻,2名作业人员从6m高处坠落,造成2人重伤。其中,一人未佩戴安全带站在斜梁上,另外一人佩戴了安全带,并将安全带挂在了栈桥大梁上,但下落时安全带被挣断。

    【问题】

    1.本事故应由谁来组织调查、处理结案?

    2.事故发生时应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3.简要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

    4.由哪个部门对现场应急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和确认?

  2. 某施工单位承担了某国道二级公路K190+000~K191+900段路基施工任务。主要工程量包括:挖方3.5768万立方米、填方60.8925万立方米、换填片石13520立方米、20m中桥一座、涵洞9座等。施工单位进场后,首先召集各专业技术人员全面阅纸,进行了图纸会审,会审分三阶段进行:内部会审、外部会审和综合会审。会议内容主要包括:

    (1)施工图是否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经济政策的有关规定;

    (2)施工的技术设备条件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当采取特殊的施工技术措施时,现有的技术力量及现场条件有无困难,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要求;

    (3)有关特殊技术或新材料的要求,其品种、规格、数量能否满足需要及工艺规定要求;

    (4)建筑结构与安装工程的设备与管线的接合部位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5)安装工程各分项专业之间有无重大矛盾;

    (6)图纸的份数及说明是否齐全、清楚、明确。

    会审中,施工单位针对K191+121处的软土地基,提出在软土中掺加生石灰的处理措施,以减少原设计方案中的换填片石。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在对现场详细调查后,认为该变更方案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更节省,均口头同意变更。施工单位在随后的施工中,就实施了石灰土方案。

    【问题】

    1.请指出上述图纸会审三阶段划分的错误之处。

    2.会审的主要内容是否全面?如果不全面,请补充。

    3.对于会审中出现的设计变更,施工单位正确的做法应如何?

    4.公路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制度除上述的“图纸会审制度”“变更设计制度”外,请再列举至少5个技术管理制度。

  3. 某公路工程H合同段,其中土方路基绝大部分是借土填方,路堤边坡高度≥20m,地面横坡>12%,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设计中路基填筑的施工方案如下。

    方案一:土质分析。在K19+100~K20+100处,本路段主要是粉质土,颗粒组成以小于0.075mm为主,属于细粒土组,是较好的路基填筑材料。

    方案二:压实机具的选择与操作。本路段选用CA25D和YZT16型振动压路机组合碾压施工。施工过程中,压路机行走速度控制在2~4km/h。开始时土体松散,采用轻压(静压),然后用最大振动力进行振压。压力越大,压实效果越好。先压中间,然后向两边压实,并注意纵向和横向压实时的重叠,确保压实均匀。

    方案三:实验路段的结果。在K18+100~K18+200处分别取3种松铺厚度20cm、30cm、40cm进行试验,试验路段测试结果最佳含水量为13.4%,其他指标均符合路基填筑要求,松铺厚度选用30cm。施工中施工单位准确放样,认真压实原地基后采用纵向分层填筑法,按施工方案进行了路基填筑,填筑过程中每完成一层均检测了压实度、弯沉值、纵断高程、中线偏位、宽度、横坡、边坡几个项目,依此判断合格后,再进行下一层填筑。在施工过程中遇雨,雨后检测填料含水量在15%~17%范围内变化,严格按压实质量控制进行施工,仍出现“弹簧”现象。为赶工期,施工单位掺入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最后,如期完成路基施工,进入路面基层施工工序。

    【问题】

    1.K19+100~K20+100路段的土质分析是否正确?该土质能否直接作为路床填筑材料?

    2.填料最佳含水量试验可以用哪些方法?简述各自的适用范围。本工程最适宜的方法是什么?

    3.在填筑过程中,施工方对碾压层做出的合格判断是否合理?为什么?

    4.本工程出现弹簧现象的根本原因何在?处理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4. 某施工企业承包了一段36.8km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工程,路面单幅宽11.25m。路面结构形式为:基层为两层18cm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底基层为一层18cm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沥青混凝土面层为7cm的下面层,6cm的中面层和5cm的SMA表面层;桥上只铺5cm的SMA表面层,隧道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项目经理部人员进场后,完成了经理部的建设和设备的进场工作。施工平面布置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合同规定,沥青材料由业主提供,地方材料由施工单位自采。材料管理人员在查看过料场、进行了价格比选后,就开始进料。

    项目经理部按照各项要求,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开始对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底基层施工。施工中,施工人员发现其中一段800m长的底基层出现了大量裂缝和破损,经检查是由于路基质量差所致,路面施工单位拟向路基施工单位提出索赔。

    【问题】

    1.项目部需要采购哪几大类地材?项目部材料采购程序存在什么问题?

    2.指出石灰类材料质量检验中的两大主要指标。

    3.上述平面布置方式对稳定料的场内运输费有什么影响?说明理由。

    4.施工中,工地试验室对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应检测哪两项指标?并说明其合格值。

    5.由于路基交工推迟,给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时间仅有140d,请通过计算(要求列出计算过程),从生产能力为160t/h、240t/h和320t/h的沥青搅拌站中选择出满足工期要求的合理设备。(已知:沥青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取为2.4t/m3,搅拌站每天有效工作时间按8h计算)

    6.路面施工单位的索赔对象是否恰当?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