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6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有关甲、乙两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的代表性,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 A.甲企业标准差160元,乙企业标准差170.5元
    • B.甲企业标准差大于乙企业标准差,甲企业平均工资代表性大
    • C.甲企业标准差162.96元,乙企业标准差175.19元
    • D.平均指标不相同的总体,可直接用标准差比较其标志变动度的大小
    • E.甲企业离散系数为19.78%,乙企业离散系数为20.89%,甲企业平均工资的代表性大
  2. 甲、乙两企业工人月平均工资为( )

    • A.甲823.74元 乙832.74元
    • B.甲838.66元 乙823.74元
    • C.甲823.74元 乙838.66元
    • D.甲838.66元 乙832.74元
  3. 采用的平均数计算方法为( )

    • A.简单算术平均
    • B.调和平均
    • C.加权算术平均
    • D.几何平均
  4. (材料)甲、乙两企业人数及月工资分组资料如下:

     在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平均工资的步骤中,请回答下述问题:各组组中值分别为(  )

    • A.400 500 700 900 1100
    • B.200 400 600 800 1200
    • C.400 600 800 1000 1200
    • D.300 500 700 900 1100
  5. 总指数最主要的作用是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

    • 正确
    • 错误
  6. 平均增长速度不能根据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直接求的。( )

    • 正确
    • 错误
  7. 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

    • 正确
    • 错误
  8. 下列属于质量指标指数的有()

    • A.产量销售量指数
    • B.产品成本指数
    • C.工业总产出指数
    • D.零售物价指数
    • E.劳动生产率指数
  9. 编制综合指数首先必须明确的概念有()

    • A.指数化指标
    • B.同度量因素
    • C.数量化指标
    • D.指标间的数量关系
    • E.以上都是
  10. 编制总指数的方法有()

    • A.综合指数法
    • B.平均指数法
    • C.数量指标指数法
    • D.质量指标指数法
    • E.因素指数法
  11. 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

    • A.在根据指数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 B.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 C.在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 D.在实际应用中,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 E.应根据基期或报告期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12. 平均指数()

    • A.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 B.是计算总指数的唯一形式
    • C.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 D.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 E.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
  13. 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

    • A.指标数值所属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 B.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相同
    • C.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应该一致
    • D.指标数值的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 E.指标数值所属的时期长短或时间间隔应该一致
  14. 综合指数()

    • A.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 B.可变形为平均指数
    • C.是由两个总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
    • D.是由两个平均指标对比而得到的指数
    • E.是对个体指数进行加权平均而得到的总指数
  15. 定期增长速度( )。

    • A.累计增长量除以基期水平
    • B.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
    • C.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减1
    • D.定期发展速度减1
    • E.逐期增长量分别除以基期水平
  16. 时间数列的特征主要有( )。

    • A.长期趋势
    • B.季节变动
    • C.不规则变动
    • D.随机变动
    • E.循环变动
  17. 用水平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时,被开放的数是( )。

    • A.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 B.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 C.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 D.基期发展水平与报告期发展水平之比
    • E.总速度
  18. 影响样本单位数的主要因素是:总体标志变异程度;极限误差的大小;抽样方法与方式的不同;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条件;以及( )。

    • A.总体单位的分布
    • B.总体单位的个数
    • C.时间期限
    • D.抽样推断的可靠程度
  19. 已知各时期环比发展速度和时期数,就可计算( )。

    • A.平均发展速度
    • B.平均发展水平
    • C.定基发展速度
    • D.逐期增长量
    • E.累计增长量
  20. 按照某一标志,先将总体分成若干层(组、类),再在层内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此种方法为( )。

    • A.简单随机抽样
    • B.系统随机抽样
    • C.分层随机抽样
    • D.整群抽样
  21. 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调查,按平原、丘陵、山区分组来抽选样本单位,此种抽样方法为( )。

    • A.整群抽样
    • B.分成抽样
    • C.多阶段抽样
    • D.简单随机抽样
  22. 指数划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依据是()

    • A.按指数所反映的对象的范围不同
    • B.按指数所的现象特征不同
    • C.按总指数编制方法不同
    • D.按确定同度量因素原则的不同
  23. 下列属于概率抽样的是( )。

    • A.志愿者抽样
    • B.判断抽样
    • C.随意抽样
    • D.简单随机抽样
  24. 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

    •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