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江西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心理学》模拟测试题(1)
-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43~44 题:
在一次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探究“菜”字,学生说“菜”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辛苦的“苦”字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老师说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说上面是“花”字去掉“化”,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
第 43 题 这则材料反映了新课改的什么学习方式?( )
- A.传统学习方式
- B.合作式学习方式
- C.探究性学习方式
- D.自主性学习方式
-
第 44 题 在这种学习方式转变中,核心因素是( )。
- A.教师
- B.学生
- C.学校
- D.家长
-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41~42 题:
王林平时成绩一般,但总想找个机会一鸣惊人。期末考试前的一个月突击复习,找老师画重点。若考试成绩不错,就会取笑那些平日里努力学习的同学,认为“聪明的人不努力也会学得很好”。
第 41 题 根据你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王林把成功归因于( )。
- A.内部因素
- B.不可控因素
- C.可控因素
- D.稳定因素
-
第 42 题 他的这种归因方式,可能会导致( )。
- A.成败经验会严重影响将来的学习行为
- B.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或形成消极自我意象
- C.因成败经验而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情绪
- D.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罪恶感
-
第 39 题 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巧和学习技能的组合。( )
- 正确
- 错误
-
第 40 题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
- 正确
- 错误
-
第 37 题 认知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
- 正确
- 错误
-
第 38 题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
- 正确
- 错误
-
第 36 题 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
- 正确
- 错误
-
第 33 题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
- 正确
- 错误
-
第 34 题 随着学习的进行,人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不会发生变化。( )
- 正确
- 错误
-
第 35 题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
- 正确
- 错误
-
第 32 题 掌握学习是由布鲁纳等人提出的,其基本理念是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
- 正确
- 错误
-
第 31 题 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正确
- 错误
-
第 30 题 价值辨析观点更强调价值本身,而不强调价值观的获得过程。( )
- 正确
- 错误
-
第 29 题 心智技能表现在认知活动中,主要是指思维活动的操作方式。( )
- 正确
- 错误
-
第 28 题 学习策略是一种技能。( )
- 正确
- 错误
-
第 26 题 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
- 正确
- 错误
-
第 27 题 直接检验方式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方式。( )
- 正确
- 错误
-
第 25 题 道德情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的是( )。
-
第 24 题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有( )。
- A.家庭教养模式
- B.学校教育
- C.同辈群体
- D.身体素质
-
第 23 题 人格的本质特征有( )。
- A.独特性
- B.稳定性
- C.综合性
- D.复杂性
- E.功能性
-
第 22 题 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方法是( )。
- A.合理运用正例和反例
- B.运用变式组织感性经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 C.科学的进行比较
- D.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概括
-
第 21 题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有( )。
- A.强化
- B.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 C.消退
- D.惩罚
- E.分化与泛化
-
第 20 题 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可将知识学习分为( )。
- A.上位学习
- B.下位学习
- C.概念学习
- D.并列结合学习
-
第 19 题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 )。
- A.教师的领导风格
- B.班级规模
- C.班级的性质
- D.对教师的期望
-
第 17 题 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是( )。
- A.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指标
- B.教师对测验准备不够充分
- C.测验太简单.题量小
- D.教师不关心学生知识水平而使题过复杂或过简单
- E.教师对测验的项目分类比例不一致
-
第 18 题 元认知知识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它主要包括( )。
- A.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
- B.对任务的认识
- C.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 D.对个人作为教育者的认识
-
第 16 题 苛勒的完形—顿悟说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的区别是( )。
- A.试误是顿误的前奏
- B.顿悟是试误的结果
- C.试误发生在学习过程的早期
- D.顿悟发生在学习过程的中、晚期
-
第 14 题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
-
第 15 题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 )。
- A.比较不稳定的
- 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
- C.时稳时变的
- D.比较稳定的
-
第 12 题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 )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
- A.1879
- B.1897
- C.1789
- D.1798
-
第 13 题 研究表明,学生座位的安排对于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
- A.有影响
- B.没有影响
- C.几乎没有影响
- D.有实质性影响
-
第 11 题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力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他们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们( )。
- A.学习积极性
- B.学习自觉性
- C.要花多少时间
- D.智力水平
-
第 10 题 ( )常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 A.群体凝聚力
- B.群体规范
- C.群体气氛
- D.人际关系
-
第 9 题 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
- A.常模参照评价
- B.正式评价
- C.标准参照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
第 8 题 知识遗忘的进程是( )。
- A.先慢后快
- B.均衡递减
- C.先快后慢
- D.逐渐加快
-
第 7 题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 )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 A.学生
- B.教学目标
- C.教学内容
- D.教学媒体
-
第 5 题 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
-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 B.学生听课效果
- C.后进生的感受
- D.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 4 题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 A.依从
- B.认同
- C.内化
- D.坚定
-
第 6 题 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 )。
- A.痕迹消退说
- B.动机说
- C.同化说
- D.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
第 3 题 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心理学家是( )o
- A.巴甫洛夫
- B.桑代克
- C.托尔曼
- D.斯金纳
-
第 2 题 以下属于根据教学监控的对象划分的教学监控能力的是( )。
- A.自我指向型
- B.结构指向型
- C.一般型
- D.特殊型
-
第 1 题 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 A.开始和结尾部分
- B.中间部分
- C.不一定
- D.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