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前预测试卷(九)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前苏联心理学家施巴林斯基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进修班学员分为四组,请一位副教授分别向他们作关于“阿尔及利亚学校教育情况”的讲演。讲演者每次穿一样的衣服。用同样的讲稿、有相同的教态,但在第一组以副教授的身份出现,在第二组以“中学教师”身份出现,在第三组以参加过阿尔及利亚国际赛“运动员”的身份出现。在第四组以“保健工作者”的身份出现,发现效果有明显的差异。第三、四组的学员反映讲演者语言贫乏、内容枯燥无味,教态沉不住气,甚至有人埋怨“白浪费时间”,而第一组学员却普遍地给予好评。认为讲演者“学识渊博,对问题及其特点研究得很细致”,而且语言生动活泼、教态落落大方.因而感到颇有收获。

    1.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这个实验对你有什么启示?

  2. 进行心理辅导时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3. 什么是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包括几个环节?

  4. 迁移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5. 心智技能的特点有哪些?

  6.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7. 简述群体动力的表现。

  8. 心理发展有__________、定向性与顺序性、__________。

  9.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__________。

  10. 我们把以程序性知识为基础,经过学习和训练能达到高度自动化的认知活动界定为 __________。

  11. 广义的教学环境包括__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__环境。

  12. 教育心理学从20世纪初诞生到50年代,受到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者__________的较大影响。

  13. 认知策略中,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策略是__________策略。

  14. 行为目标的陈述要具备三个要素,即具体目标、产生条件和__________。

  15. 群体动力表现为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以及课堂里的__________。

  16.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______。

  17. 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 系以应用于新情境的迁移是__________。

  18. 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一种表述形式,它的陈述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二是产生条件,三是_________。

  19. 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有肯定性训练、全身松弛训练和__________。

  20.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__________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1.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__________参照评价。

  22. 实验法的两种主要形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3.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__________。

  24.  教学机器的发明人是普莱西,但对程序教学贡献最大的是__________。

  25. 课堂纪律是__________。

  26. 一般来说,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__________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

  27. 美国心理学家__________继承并拓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提出了__________级水平__________个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

  28. 采用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的是(  )

    • A. 皮亚杰
    • B. 艾利克森
    • C. 科尔伯格
    • D. 罗杰斯
  29. 吹拉弹唱属于(  )

    • A. 识记技能
    • B. 心智技能
    • C. 操作技能
    • D. 认知技能
  30. 有的学生看见警察在时,遵守交通规则;警察不在时,就违反交通规则;其态度和品德属于哪一阶段?(  )

    • A. 解冻
    • B. 依从
    • C. 认同
    • D. 内化
  3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最高目标是(  )

    • A. 特级教师
    • B. 教学熟手
    • C. 优秀班主任
    • D. 专家型教师
  32. 自尊、自爱、自豪、自卑等形容词体现的是自我意识中的(  )

    • A. 自我认识
    • B. 自我体验
    • C. 自我监控
    • D. 自我反思
  3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成熟时期始于(  )

    • A. 20世纪20年代
    • B. 20世纪50年代
    • C. 20世纪60年代
    • D. 20世纪80年代
  34.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 (  )

    • A. 消除敏感反应
    • B. 消除肌肉紧张
    • C. 呈现厌恶刺激
    • D. 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35.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ABCDE”治疗法属于(  )

    • A. 行为改变法
    • B. 认知改变法
    • C. 精神分析法
    • D. 运动改变法
  36. 提出动机的强化理论的心理学家属于学习理论流派里的(  )

    • A. 行为主义
    • B. 格式塔
    • C. 认知主义
    • D. 建构主义
  37.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作(  )

    • A. 正强化
    • B. 负强化
    • C. 惩罚
    • D. 强化
  38. 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是(  )

    • A. 动作直观
    • B. 模象直观
    • C. 实物直观
    • D. 言语直观
  39. 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

    • A. 视觉
    • B. 听觉
    • C. 嗅觉
    • D. 触觉
  40.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 A. 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 B. 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 C. 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 D. 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1. 课程表的编制应尽可能将核心课程(语、数、英等)安排在(  )

    • A. 上午第二、三节
    • B. 上午第四节
    • C. 下午第一节
    • D. 下午第三节
  42. 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下列哪一种需要中(  )

    • A. 安全的需要
    • B. 归属和爱的需要
    • C. 尊重的需要
    •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43. 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  )

    • A. 人际关系
    • B. 群体凝聚力
    • C. 群体规范
    • D. 课堂气氛
  44. 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 A. 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 B. 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 C. 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电视的行为
    • D. 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45. 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  )

    • A. 抑郁症
    • B. 恐怖症
    • C. 焦虑症
    • D. 强迫症
  46. 在学习策略训练中,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这种模式是(  )

    • A. 程序化训练模式
    • B. 完形训练模式
    • C. 交互式教学模式
    • D. 合作学习模式
  47. 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的假设方式称之为(  )

    • A. 算法式
    • B. 推理式
    • C. 启发式
    • D. 演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