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前预测试卷(三)
-
结合教学实例,试述如何运用指导教学模式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
-
简述如何促进迁移教学。
-
试述班级群体动力的表现及利用。
-
在观察法的使用过程中,常用的观察结果的记录方式有哪几种?
-
简述斯金纳关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
简述问题解决过程的四个阶段。
-
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实质是什么?
-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二是_________。
-
心理发展有________、定向性与顺序性、________。
-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发展时期位于20世纪20年代到__________年代末。
-
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网络或__________来表征的。
-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情境是__________。
-
感知规律包括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和_________律。
-
在课堂内的师生交往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多向交往类型。
-
维果斯基提出了__________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
创造性有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发明和__________ 。
-
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__________、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出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属于( )
- A. 头脑风暴法
- B. 发散思维训练
- C. 自我设计训练
- D. 推测与假设训练
-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作出结论,这一教学策略是( )
- A. 发现学习
- B. 情境教学
- C. 合作学习
- D. 指导教学
-
经验类化说强调以下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 )
- A. 心理官能的发展
- B. 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 C. 概括化的原理
- D. 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是( )
- A. 道德认识
- B. 道德情感
- C. 道德意志
- D. 道德行为
-
面对问题情境。不墨守陈规,随机应变,触类旁通的是( )
- A. 流畅性
- B. 求异性
- C. 独创性
- D. 变通性
-
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交流讨论是( )
- A. 微格教学
- B. 反思教学经验
- C. 教学评价
- D. 工作总结
-
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被称为( )
- A. 学习动机
- B. 学习目标
- C. 学习期待
- D. 学习诱因
-
属于自我实现需要的是( )
- A. 安全需要
- B. 尊重需要
- C. 归属需要
- D. 认知需要
-
把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
- A. 布鲁纳
- B. 布卢姆
- C. 加涅
- D. 奥苏伯尔
-
计算机辅助教学属于下列教学策略中的( )
- A. 个别化教学
- B. 情境教学
- C. 发现教学
- D. 指导教学
-
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 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
- A. 先行组织者
- B. 认知结构
- C. 比较性组织者
- D. 固定点
-
皮亚杰认为: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 )
- A. 认知道德
- B. 他律道德
- C. 权威道德
- D. 自律道德
-
动作技能熟练后,什么控制增强( )
- A. 听觉控制
- B. 视觉控制
- C. 动觉控制
- D. 味觉控制
-
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 )
- A. 自我意识
- B. 认识过程
- C. 道德判断
- D. 自我效能感
-
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是( )
- A. 冯特
- B. 詹姆斯
- C. 桑代克
- D. 杜威
-
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是( )
- A. 发散思维
- B. 聚合思维
- C. 概括思维
- D. 间接思维
-
青年初期的学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 开始出现( )
- A. 形象思维
- B. 动作思维
- C. 辩证思维
- D. 直觉思维
-
公交车上的乘客、电影院里的观众属于( )
- A. 松散群体
- B. 联合群体
- C. 集体
- D. 正式群体
-
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运用,其联结的力量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少,这是试误学习的( )
- A. 效果律
- B. 练习律
- C. 准备律
- D. 强化律
-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
- A. 学生的学习
- B. 教师的教学
- C. 学与教
- D. 教育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