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考前冲刺试卷(3)
- 
				
三名学生中小希的的思维就有更高的(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A.流畅性
 - B.定向性
 - C.独创性
 - D.变通性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盖房子、造仓库、建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修花坛、打狗、敲钉、压纸”,学生小希的回答是:“作画写字、磨红粉当颜料、练功、垫东西、吸水……”
三名学生中小方的思维具有一定的( )。[单选题]
查看材料- A.流畅性
 - B.定向性
 - C.独创性
 - D.变通性
 
 - 
				
道德具有社会共同性,因此不具有阶级性。( )
- 正确
 - 错误
 
 - 
				
认知一发现说是由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苛勒提出的。( )
- 正确
 - 错误
 
 - 
				
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
- 正确
 - 错误
 
 - 
				
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
- 正确
 - 错误
 
 -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概括只能是理性概括。( )
- 正确
 - 错误
 
 - 
				
认知主义者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
- 正确
 - 错误
 
 - 
				
定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不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
- 正确
 - 错误
 
 - 
				
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规则系统或技能构成,是学习技巧和学习技能的组合。( )
- 正确
 - 错误
 
 - 
				
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多用。( )
- 正确
 - 错误
 
 - 
				
皮亚杰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
- 正确
 - 错误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境教学等。( )
- 正确
 - 错误
 
 -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个体反应活动的形式不同,可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 )
- 正确
 - 错误
 
 - 
				
学习策略是一种技能。( )
- 正确
 - 错误
 
 - 
				
构成品德心理结构的基本成分是( )。
- A.知
 - B.情
 - C.意
 - D.行
 - E.态度
 
 - 
				
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的期望,他们期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和课堂管理。( )
- 正确
 - 错误
 
 - 
				
教授心智技能或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
- A.使学生学会学习
 - B.学会解决问题
 - C.成为一个自主的、自我调控的有效的学习者
 - D.获得很多知识
 
 - 
				
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
- A.积极的
 - B.消极的
 - C.和睦的
 - D.对抗的
 - E.排斥的
 
 -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 )。
- A.强化的内驱力
 - B.认知的内驱力
 - C.好奇的内驱力
 - D.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 E.附属的内驱力
 
 - 
				
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 )。
- A.自我认识
 - B.自我体验
 - C.自我监控
 - D.自我感觉
 - E.自我调节
 
 - 
				
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将态度的水平分为( )。
- A.接受
 - B.反应
 - C.评价
 - D.组织
 - E.性格化
 
 -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 )。
- A.主观主义
 - B.客观主义
 - C.环境主义
 - D.强化
 - E.发现学习
 
 - 
				
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
- A.上下关系
 - B.平行关系
 - C.并列关系
 - D.网络关系
 - E.交叉关系
 
 -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研究时间也最长的部分是( )。
- A.教学过程
 - B.学习过程
 - C.评价过程
 - D.反思过程
 
 -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
- A.面对全体学生原则
 - B.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 D.学生主体原则
 
 - 
				
依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 )。
- A.符号学习
 - B.概念学习
 - C.命题学习
 - D.上位学习
 
 -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教育心理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并注重与教育实际相结合。这一时期是教育心理学的( )。
- A.初创时期
 - B.成熟时期
 - C.发展时期
 - D.完善时期
 
 - 
				
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
- A.安全需要
 - B.归属需要
 - C.尊重需要
 - D.审美需要
 
 - 
				
社会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斯金纳
 - B.加涅
 - C.托尔曼
 - D.班杜拉
 
 - 
				
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 A.异物进入喉咙,引起咳嗽
 - B.从不会操作电脑到会操作电脑
 - C.药物引起的行为变化
 - D.喝完咖啡后精神好多了
 
 - 
				
(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学生可自定学习步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反应,并给予及时强化和反馈使错误率最低。
- A.程序教学
 - B.组织教学
 - C.个别化教学
 - D.指导教学
 
 - 
				
关于考试焦虑症的处理,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
- A.考试焦虑症必要时可以心理治疗配合抗焦虑的药物来处理
 - B.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会形成恶性循环,令考试焦虑症越来越严重
 - C.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内部的压力,所以只要处理好学生的心态和观念就可以了
 - D.系统脱敏法是治疗考试焦虑症的方法之一
 
 - 
				
以下不属于学习者练习曲线的特点的是( )。
- A.开始进步快
 - B.中间有高原期
 - C.后期进步慢
 - D.一直是进步的
 
 - 
				
“三个和尚没水喝”表现的是社会心理效应的( )。
- A.社会助长
 - B.社会惰化
 - C.群体极化
 - D.从众
 
 - 
				
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称为( )。
- A.态度的认知
 - B.态度的评价
 - C.态度的情感
 - D.态度的意向
 
 - 
				
关于态度与品德的关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二者涉及范围不同
 - B.二者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 C.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D.二者的结构不同
 
 - 
				
学习英语单词属于( )。
- A.概念学习
 - B.符号学习
 - C.命题学习
 - D.原理学习
 
 -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勤奋感
 - B.培养主动性
 - C.形成亲密感
 - D.建立自我同一感
 
 - 
				
低年级学生学写生字时,教师常带着全班学生先一起进行“书空”练习,然后让学生各自用笔写字。这种“书空”练习属于( )。
- A.操作定向
 - B.操作模仿
 - C.操作整合
 - D.操作熟练
 
 - 
				
学生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状态是一种( )。
- A.抑郁症
 - B.恐怖症
 - C.焦虑症
 - D.强迫症
 
 -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 A.自主性
 - B.主动性
 - C.勤奋感
 - D.自我同一性
 
 - 
				
辅导老师将接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的会谈技术为( )。
- A.鼓励
 - B.反映
 - C.澄清
 - D.询问
 
 - 
				
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测定称为( )。
- A.配置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总结性评价
 
 - 
				
为了巩固学习的效果,小明每天放学回家后,将当天所学内容给爸爸妈妈讲一遍,这种学习策略是( )。
- A.寻求他人支持策略
 - B.复述策略
 - C.时间管理策略
 - D.监控策略
 
 - 
				
个体在了解一些基本的动作机制后,试图尝试做出某种动作行为属于( )。
- A.操作熟练
 - B.操作整合
 - C.操作模仿
 - D.操作定向
 
 - 
				
( )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 A.问题
 - B.问题解决
 - C.理解问题
 - D.问题空间
 
 - 
				
下列教师促成的纪律中属于结构的创设的是( )。
- A.规定限制
 - B.理解
 - C.协助
 - D.同情
 
 -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结果而发生的学习,班杜拉称之为( )。
- A.认知学习
 - B.条件性
 - C.辨别学习
 - D.模仿学习
 
 - 
				
下列学生行为中,不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是( )。
- A.上课漫不经心
 - B.与同学闲聊
 - C.给同学发短信
 - D.回答问题时语出惊人
 
 - 
				
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 D.玩走迷宫游戏
 
 - 
				
( )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 A.顺应性
 - B.同化性
 - C.重组性
 - D.具体
 
 - 
				
对黑猩猩做“顿悟实验”的是( )。
- A.苛勒
 - B.托尔曼
 - C.桑代克
 - D.巴甫洛夫
 
 - 
				
“触类旁通”所反映的学习迁移类型是( )。
- A.特殊迁移
 - B.普遍迁移
 - C.负迁移
 - D.正迁移
 
 - 
				
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却没有遇到麻烦,于是他下次也参与进去,朋友的行为对他产生了影响。这种学习属于( )。
- A.直接学习
 - B.替代学习
 - C.亲历学习
 - D.失误学习
 
 -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斯金纳
 - B.巴甫洛夫
 - C.桑代克
 - D.班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