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深度预测卷(1)
-
中学生什么思维占优势?( )
- A.直觉动作思维
- B.具体形象思维
- C.抽象逻辑思维
- D.聚合思维
-
圆的面积S=Tr2,这属于( )。
- A.符号学习
- B.概念学习
- C.命题学习
- D.下位学习
-
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 A.分析
- B.综合
- C.概括
- D.系统化
-
教师应该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 )
- A.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 B.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 C.调节抱负水平
- D.改善挫折情境
-
回答下列各题。
老师在给同学们讲“圆周率”这一概念.只见她把几个大小不同的圆盘展示给学生:“大家看,这几个圆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说:“颜色和大小不同。”然后,老师补充说还有直径、周长等部分也不一样,老师强调指出:“每个圆盘可以分解为圆面、直径、周长和颜色等各个部分,而每个圆盘又都是由这些部分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几个圆盘的不同点(圆面大小、直径、周长和颜色)和相同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继而引导学生抛开几个圆盘的不同点(非本质属性),抽出共同点(本质属性),强调,只要是圆,不论大小,它们都有一个固定关系即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大约是3.14倍),这个倍数关系我们叫它圆周率,接着问学生:“什么叫圆周率?”同学们基本上都认识和掌握了圆周率这个概念,老师接着说:“大家都认识了圆周率,希望大家记住,今后我们还会用它来帮助计算和解决有关圆的问题。”
案例中,出现了哪几个思维过程?( )
- A.概括
- B.比较
- C.具体化
- D.抽象
-
维果斯基认为,当学生够不到“葡萄”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 )教学。
- A.先行组织者
- B.支架式
- C.范例式
- D.自主探究
-
在教育教学中,有些同学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就放弃学习,这说明他的意志缺乏 ( )。
- A.自觉性
- B.果断性
- C.坚持性
- D.自制性
-
漫无目的地幻想也可以看作问题解决。( )
- 正确
- 错误
-
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便越差。( )
- 正确
- 错误
-
回答下列各题。
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一只狐狸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于是它跳起来去够,结果不够高,于是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跳不到能够着葡萄的高度。于是,那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到了葡萄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
- A.否认
- B.退行
- C.合理化
- D.升华
-
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旨在了解健康状态下的心智能力及自我实现的倾向。(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形式训练说,电话接线员经过长期训练,记忆数字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但不能保证他们记忆外语词汇的能力也会相应提高。( )
- 正确
- 错误
-
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父母的影响。( )
- 正确
- 错误
-
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学习者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称之为言语信息。( )
- 正确
- 错误
-
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
- 正确
- 错误
-
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没有动机学习便不能发生。( )
- 正确
- 错误
-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集中学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
- 正确
- 错误
-
归纳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予间接指导。(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评价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 )
- 正确
- 错误
-
特殊迁移的范围往往比一般迁移广。( )
- 正确
- 错误
-
并列结合学习比较困难,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
- 正确
- 错误
-
班级越大,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低。( )
- 正确
- 错误
-
维纳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包括努力、能力、控制、运气四个方面。( )
- 正确
- 错误
-
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 )
- 正确
- 错误
-
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更多地考虑的是学生的个别差异。( )
- 正确
- 错误
-
像踢足球这样的体育活动,既需要连续的运动技能,也需要不连续的运动技能。( )
- 正确
- 错误
-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 A.相似性
- B.材料特性
- C.原有认知结构
- D.教学途径
- 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规范,包括( )。
- A.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 B.口头的规范
- C.潜意识遵循的规范
- D.成文的正式规范
- E.书面规范
-
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有( )。
- A.教师的领导方式
- B.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 C.班级的规模
- D.班级的性质
- E.教师的情绪状态
-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 )。
- A.获得
- B.同化
- C.转化
- D.顺应
- E.评价
-
下列属于操作技能的是( )。
- A.演唱
- B.文学创作
- C.打球
- D.运算
- E.开车
-
下列属于教师促成纪律中结构创设的是( )。
- A.指导
- B.奖励
- C.协助
- D.操纵
- E.征求学生意见
-
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
- A.奥苏伯尔
- B.班杜拉
- C.安德森
- D.加特纳
- E.吉克
-
小明为了获得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他的学习动机是( )。
- A.低级动机
- B.高级动机
- C.外在的学习动机
- D.内部的学习动机
- E.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 )三个阶段。
- A.强迫
- B.依从
- C.反抗
- D.认同
- E.内化
-
根据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把学习分为( )。
- A.意义学习
- B.行为规范的学习
- C.技能的学习
- D.知识的学习
- E.接受学习
-
教学的社会环境包括( )。
- A.课堂纪律
- B.课堂气氛
- C.教学设施
- D.师生关系
- E.同学关系
-
布鲁巴奇等人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包括( )。
- A.反思日记
- B.详细描述
- C.交流讨论
- D.关注问题
- E.行动研究
-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 )。
- A.教学事项
- B.教学方法
- C.教学情境
- D.教学媒体
- E.教学目的
-
中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有( )。
- A.学业压力
- B.家长过高的期望值
- C.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
- D.学业多次失败的体验
- E.社会竞争的加剧
-
奥苏伯尔认为,先行组织者可分为( )。
- A.程序性组织者
- B.命题性组织者
- C.陈述性组织者
- D.辨别性组织者
- E.比较性组织者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 )。
- A.发现教学
- B.程序教学
- C.情境教学
- D.合作学习
- E.掌握学习
-
表征知识的主要方式有( )。
- A.概念
- B.命题
- C.诫象
- D.图式
- E.组块
-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
- A.上位学习
- B.概念学习
- C.下位学习
- D.命题学习
- E.并列结合学习
-
依据福勒和布朗的研究,教师的成长可分为( )。
- A.关注发展阶段
- B.关注情境阶段
- C.关注学生阶段
- D.关注生存阶段
- E.关注自身阶段
-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有( )。
- A.获得与消退
- B.正强化与负强化
- C.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 D.惩罚
- E.刺激泛化与分化
-
面对几种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某生倾向于深思熟虑,做出判断的错误较少,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
- A.沉思型
- B.冲动型
- C.辐合型
- D.发散型
-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 A.评价
- B.依从
- C.认同
- D.内化
-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 A.前习俗水平
- B.习俗水平
- C.后习俗水平
- D.权威水平
-
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
-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一’
- 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 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
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是( )提出的。
- A.布鲁纳
- B.布卢姆
- C.布鲁巴奇
- D.波斯纳
-
(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 A.教学计划
- B.教学大纲
- C.教材
- D.课程表
-
态度的核心成分是( )。
- A.认知成分
- B.情感成分
- C.意志成分
- D.行为成分
-
“砖能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 A.用途扩散,
- B.结构扩散
- C.方法扩散
- D.形态扩散
-
常常用来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 )。
- A.群体舆论
- B.群体规范
- C.群体凝聚力
- D.群体向心力
-
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有动力色彩的成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原型定向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 )。
- A.活动定向阶段
-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 C.内部言语阶段
- D.外部言语阶段
-
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一成长”的是( )。
- A.加涅
- B.布卢姆
- C.波斯纳
- D.罗森塔尔
-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可以将迁移划可分为( )。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 B.同化性迁移与顺应性迁移
-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
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经验,则宜选择( )。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合作学习
- D.掌握学习
-
斯金纳是著名的( )心理学家。
- A.行为主义
- B.认知主义
- C.建构主义
- D.人本主义
-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 )三大要素的相互协凋。
- A.教师、学生、课堂情境
- B.班风、纪律、学生
- C.教师、教学设备、学生
- D.教师、学生、纪律
-
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这种方法称为( )。
- A.语义联想
- B.视觉想象
- C.关键词法
- D.谐音联想法
-
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是( )。
- A.引起学生注意
- B.提示教学目标
- C.引起先前经验
- D.呈现教学内容
-
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即迁移产生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D.一般迕移与具体迁移
-
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的评价是( )。
- A.配置性评价
- B.诊断性评价
- C.正式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
以下内容中不能发生迁移的是( )。
- A.性格
- B.气质
- C.能力
- D.情感和态度
-
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选择(.)。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合作学习
- D.掌握学习
-
针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中,( )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
- A.知识
- B.领会
- C.应用
- D.分析
-
单独呈现条件刺激就能引起的反应叫( ) 。
- A.中性反应
- B.条件反应
- C.无条件反应
- D.操作反应
-
(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 A.加涅
- B.布鲁纳
- C.苛勒
- D.奥苏伯尔
-
学习“工作总量=35作效率×工作时间”,这是( )。
- A.规则学习
- B.概念学习
- C.辨别学习
- D.问题解决学习
-
两种学习间发生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 A.正迁移
- B.负迁移
- C.横向迁移
- D.纵向迁移
-
小明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明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
- A.直接近景性动机
- B.认知内驱力
- C.内部学习动机
- D.自我提高内驱力
-
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 A.蜜蜂采蜜
- B.猴子练习攀爬
-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