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湖南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心理学》押题密卷(1)
-
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
论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
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
-
如何培养智力技能?
-
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
检验假设
-
原型操作
-
概念学习
-
能否有效地提出假设,受__________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
-
原型内化
-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__________。
-
在学习中,__________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
-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
-
问题空间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__________,包括问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操作。
-
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儿童的兴趣从起因上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__________%时,记忆效果最好。
-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__________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
针对儿童厌学症可以采用哪些方法予以矫正?( )
- A.教育治疗
- B.家庭治疗
- C.心理治疗
- D.社会治疗
-
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
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
- A.上下关系
- B.平行关系
- C.并列关系
- D.网络关系
- E.交叉关系
-
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适应问题是( )。
- A.恐惧
- B.抑郁
- C.紧张
- D.情感冲动
- E.失眠
-
下列因素属于学习环境的设置的有( )。
- A.流通的空气
- B.适宜的温度
- C.空间范围
- D.室内布置
-
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
- A.奥苏伯尔
- B.班杜拉
- C.安德森
- D.加特纳
- E.吉安
-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并把强化分为( )。
- A.效果强化
- B.直接强化
- C.间接强化
- D.替代性强化
- E.自我强化
-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划分动机可分为( )。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 B.高尚的动机
- C.低级的动机
- D.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
- A.奖学金
- B.对成绩的认可
- C.表扬
- D.改善学习
- E.给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
以下属于原型定向教学要求的是( )。
- A.了解活动的结构
- B.发挥学生主动性与独立性
- C.要变更活动的对象
- D.教师示范要正确
-
根据反映活动的侧面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
- A.陈述性知识
- B.程序性知识
- C.感性知识
- D.理性知识
-
迁移的关系转换说强调( )。
- A.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 B.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 C.已有经验的概括化
-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
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
- A.学校教育
- B.知识
- C.迁移
- D.应用
-
内化指在思想上与他人的思想观念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 )。
- A.认知结构
- B.价值体系
- C.观念系统
- D.策略框架
-
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
- A.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 B.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 C.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
- D.学习动机的理论
-
解决纪律问题的最终目标是( )。
- A.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 B.惩罚违反纪律的学生
- C.塑造学生遵守纪律的习惯
- D.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问题解决,其理由是( )。
- A.它所要求的心理活动太简单
- B.它不必客服认知障碍
- C.它不是在人的头脑内完成的
- D.它不需要复杂的认知活动
-
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的任务的成功概率为( )。
- A.25%
- B.50%
- C.75%
- D.100%
-
看到某件制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 )。
- A.习惯
- B.定势
- C.功能固着
- D.定向
-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特色之一是重视理论尤其是重视探讨( )。
- A.道德性发展理论
- B.学习理论
- C.课堂群体心理理论
- D.教师心理
-
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
- A.探究法
- B.班级授课制
- C.发现法
- D.讨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