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专家预测试卷(5)
-
试从观察品质方面举例说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观察水平。
-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
怎样科学认识人的心理现象?
-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
-
什么是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
在社会环境中,__________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
简述小学儿童择友的特点。
-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
__________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
__________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转移的好坏在于转移的快慢。
-
所谓__________,用儿童的话讲就是“一起玩”。这是同伴关系发生的最初形式,也是友谊得以延续的基本条件。
-
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称之为__________。
-
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叫__________。
-
__________俗称视力,指在一定距离上感知和辨别细小物体的视觉能力。
-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__________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__________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短时记忆是指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不超过__________的记忆。
-
品德是__________在个体身上的表现。
-
适应于某种专业活动需要和这种专业活动得以有效完成的多种能力组合便称之为__________。
-
交往中的动作交换除了有意识的动作外,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__________沟通手段,通过人的体势、表情表达人的情感。
-
注意稳定性在小学生中也具有性别差异,女生的稳定性要__________男生。
-
所谓__________,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它可能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
-
当个体或群体因缺乏某种刺激时会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以及要求达到新的平衡的体验表现为__________。
-
班级成员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称为__________。
-
皮亚杰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__________与道德判断两个方面。
-
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核心)、__________以及与同事之间的友好协作。
-
过__________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
相互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思维水平和( )。
- A.交往经验
- B.交往频率
- C.心理品质
- D.空间距离
-
( )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 A.服从
- B.认同
- C.从众
- D.内化
-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可分为三个过程,第二个阶段是( )。
- A.认同
- B.从众
- C.服从
- D.内化
-
注意是一种( )。
- A.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 B.非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
- C.感知活动过程
- D.思维活动过程
-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 )。
- A.客观反映
- B.想象
- C.记忆
- D.主观反映
-
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
- A.吸引的人际关系
- B.合作的人际关系
- C.沟通的人际关系
- D.平等的人际关系
-
能力在量方面的差异表现在( )。
- A.不同的特殊能力上
- B.能力的类型差异上
- C.完成活动的速度上
- D.能力表现的年龄差异
-
人们对英雄行为、文化古迹等做出的赞美和感叹是下列哪项情感?( )
- A.美感
- B.道德感
- C.理智感
- D.正义感
-
一切心理现象,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从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 )。
- A.反映
- B.反应
- C.反射
- D.反馈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 A.遗传因素
- B.环境因素
- C.学校教育
- D.个体因素
-
在某种情况下,教师向学生提出某些道德要求,但学生并不一定立刻接受它们,甚至拒绝接受,这种道德知识和道德要求的心理抗拒称为( )。
- A.道德判断
- B.道德认识
- C.意义障碍
- D.意义抗拒
-
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观动作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 )。
- A.聚合思维
- B.发散思维
- C.创造性思维
- D.具体形象思维
-
逻辑思维也就是( ),它强调思维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推导,并采用一定的思维策略。
- A.综合思维
- B.抽象思维
- C.分析思维
- D.形象思维
-
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被称之为( )。
- A.违纪行为
- B.多动行为
- C.问题行为
- D.强迫行为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平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的面谈而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
- A.配置性评价
- B.形成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总结性评价
-
研究表明,距离的远近、交往的频率、态度的相似性、个性的互补以及外形等因素是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 )。
- A.主要因素
- B.辅助因素
- C.外部互动因素
- D.环境因素
-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的是气质具有( )。
- A.可塑性
- B.稳定性
- C.天赋性
- D.动力特性
-
在情绪和认知的区别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
- B.认知活动随意性强
- C.情绪活动随意性弱
- D.认知活动比情绪有更强和鲜明的集体表现
-
动机是指( )。
- A.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 B.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 C.通过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 D.个人对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一种倾向
-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则“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个别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