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专家预测试卷(3)
-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哪些?
-
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怎样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类型进行教育?
-
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特性及其表现。
-
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验量表是“比奈智力测验”与“__________”。
-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
-
简述教学评价的功能。
-
生理成熟受遗传物质的制约,同时,也受__________的影响。
-
__________就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
__________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或记忆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
__________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__________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
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__________。
-
当预示厌恶刺激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也可以自发地做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这类条件作用则称为__________。
-
__________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
-
__________是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
__________指一个人是否能辨别事物真相,迅速而合理地做出决定并采取积极行动的意志品质。
-
__________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
听觉__________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的音乐才能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
__________是指班级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种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做__________,即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
__________是把各种有关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或最佳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
所谓__________,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
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__________的制约。
-
__________是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必须具备的普遍的、共同的能力。
-
__________是品德形成的基础,__________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的水平。
-
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 )。
- A.生理与安全需要
- B.尊重需要
- C.归属与爱的需要
- D.自我实现需要
-
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需要,它们分别是什么?( )
- A.生理需要、支配需要和尊重需要
- B.胜任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
- C.支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 D.尊重需要、包容需要和情感需要
-
一个人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待人诚实,乐于奉献。表现出他性格的( )。
- A.态度特征
- B.情绪特征
- C.理智特征
- D.意志特征
-
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 )。
- A.尊重的需要
- B.归属和爱的需要
- C.自我实现的需要
- D.成长的需要
-
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本身之间的区别是( )。
- A.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
- B.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
- C.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
- D.两者皆是第一性的,而被反映的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于现实中的实在的客体
-
以下对需要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B.需要不一定具有对象
- C.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 D.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
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现象,这种思维的类型属于( )。
- A.发散思维
- B.集中思维
- C.形象思维
- D.形式逻辑思维
-
自我控制有时能掩盖自己的真实情况,这叫做( )。
- A.自我检查
- B.自我监督
- C.自我掩饰
- D.自我控制
-
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下面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
- A.心境持续的时间短的只有几小时,长的可到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 B.心境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
- C.应激可以提高人的自我防御能力,对人的身体肯定有好处
- D.激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
-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
- A.6岁
- B.7岁
- C.8岁
- D.9岁
-
由于思维的( ),人们才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事物。
- A.概括性
- B.间接性
- C.对经验的改组
- D.综合性
-
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 A.“好孩子”取向阶段
-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 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
儿童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等表现,一般称作( )。
- A.心理异常
- B.不适应表现
- C.不良表现
- D.问题行为
-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
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
- A.随意注意
- B.不随意注意
- C.无意注意
- D.随意后注意
-
与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是( )。
- A.冒失
- B.优柔寡断
- C.受暗示性
- D.果断性
-
小学儿童志向集中表现在( )上。
- A.政治志向
- B.道德志向
- C.家庭志向
- D.职业志向
-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
- A.思维的概括性
- B.思维的灵活性
- C.思维的间接性
- D.思维的直觉性
-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差异性
- D.不平衡性
-
学习新信息对已有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 A.前摄抑制
- B.倒摄抑制
- C.消退抑制
- D.超限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