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临考押密卷(1)
-
“狼孩”的案例说明了( )。
- A.心理是个体对于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 B.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心理内容
- C.心理活动是主动的
- D.心理活动是被动的
-
卡玛拉经过训练,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为什么?( )
- A.不适应人类生活
- B.没有接受学校教育
- C.错过智力发展关键期
- D.没有父母关爱
-
下列各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两个“狼孩”。这两个“狼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人们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理系统是正常的,只有少许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阿玛拉不幸死亡,卡玛拉在四年之后(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但智力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狼孩”的案例说明了( )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
- D.个体主观能动性
-
个体心理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差异性
- D.不平衡性
-
感知规律有哪些?( )
- A.强度律
- B.差异律
- C.活动律
- D.组合律
-
在教育教学中,应如何运用感知规律?( )
- A.对于强度律,教师应突出强调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
- B.对于差异律,教师应注意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性
- C.对于活动律,教师应注意以活动变化的形式呈现对象
- D.对于组合律,教师应注重对教材的编排分段分节
-
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老师用彩色粉笔写拼音,学生却没有看到,这可能是因为( )。
- A.学生是色盲,教师不知道
- B.彩色拼音与黑板没有形成鲜明对比色
- C.学生不想写拼音找的借口
- D.教师的拼音写错了
-
下列各上写字课的时候,黑板上的拼音,老师是用彩色粉笔写的。学生的作业交上来了,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只有汉字而没有拼音。老师问: “你怎么不写拼音?”学生说:“老师,你也没有写拼音。”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用红色笔批改作业,这能够体现知觉的( )。
- A.选择性
- B.理解性
- C.恒常性
- D.整体性
-
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 )
- 正确
- 错误
-
4~5岁是继2岁之后正常儿童出现强迫现象的又一高峰年龄。 ( )
- 正确
- 错误
-
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 )
- 正确
- 错误
-
人格障碍是后天教养的结果。 ( )
- 正确
- 错误
-
态度结构的三种成分始终是一致的。 ( )
- 正确
- 错误
-
自动化的操作如穿衣,也可称得上是问题解决。 ( )
- 正确
- 错误
-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
- 正确
- 错误
-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 )
- 正确
- 错误
-
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 )
- 正确
- 错误
-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 )
- 正确
- 错误
-
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 )
- 正确
- 错误
-
研究表明,学生的态度和品德特征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没有关系。 ( )
- 正确
- 错误
-
“认知策略”是布鲁纳于1950年提出的。 ( )
- 正确
- 错误
-
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 ( )
- 正确
- 错误
-
多元智力理论中传统智力成分是语文和数学智力。 ( )
- 正确
- 错误
-
自我控制法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 ( )
- 正确
- 错误
-
品德是个体的先天禀赋。 ( )
- 正确
- 错误
-
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八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 )
- 正确
- 错误
-
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水平。 ( )
- 正确
- 错误
-
自我意识中的两个重要成分是( )。
- A.自我概念
- B.控制点
- C.自我评价
- D.自我体验
- E.自我认知
-
教学评价是一种系统化的持续过程,包括( )。
- A.确定评估目标
- B.搜集有关的资料
- C.描述并分析资料
- D.形成价值判断
- E.作出决定
-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有( )。
- A.知识
- B.领会
- C.应用
- D.分析
- E.综合与评价
-
概念的结构包括( )。
- A.概念名称
- B.概念定义
- C.概念应用
- D.概念特征
- E.概念实例
-
下列属于学生群体差异的是( )。
- A.年龄差异
- B.学习方式差异
- C.专业知识差异
- D.社会文化差异
- E.家庭背景差异
-
在学习一份书面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 )。
- A.结尾部分
- B.都一样
- C.开始部分
- D.中间部分
- E.不一定
-
认知测验包括( )。
- A.智力测验
- B.特殊能力测验
- C.创造力测验
- D.成就测验
- E.态度量表
-
行为目标的陈述应具备的要素有( )。
- A.具体目标
- B.概括目标
- C.产生条件
- D.行为标准
- E.行为结果
-
教学中可以借助( )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
- A.转换
- B.记忆
- C.解释
- D.分析
- E.推断
-
恐怖症可以分为( )。
- A.强迫恐怖症
- B.单纯恐怖症
- C.广场恐怖症
- D.社交恐怖症
- E.焦虑恐怖症
-
福勒和布朗将教师的成长分成了( )。
- A.关注学生
- B.关注生存
- C.关注情境
- D.关注学风
- E.关注自身
-
教师在工作中具备的角色有( )。
- A.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 C.组织者与管理者
- D.反思者
- E.研究者
-
原有认知结构对学习迁移的影响主要决定于认知结构的( )。
- A.可利用性
- B.可辨别性
- C.稳定性
- D.清晰性
- E.强制性
-
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心理学家有( )。
- A.奥苏伯尔
- B.班杜拉
- C.安德森
- D.加特纳
- E.吉克
-
教育心理学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即( )。
- A.如何教
- B.如何管理
- C.怎样学
- D.怎样评价
- E.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心理的研究主要涉及( )方面。
- A.敬业精神
- B.专业知识
- C.专业技能
- D.教学风格
- E.职业要求
-
品德培养的策略主要有( )。
- A.晓之以理
- B.动之以情
- C.导之以行
- D.引起共鸣
- E.落实行动
-
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能是( )。
- A.刺激
- B.反应
- C.环境线索
- D.学习目标
- E.态度
-
判断一位教师编制的测验是否好的标准是( )。
- A.效度
- B.信度
- C.难度
- D.常模
- E.区分度
-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 )。
- A.上位学习
- B.概念学习
- C.下位学习
- D.命题学习
- E.并列结合学习
-
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的是( )。
- A.冯特
- B.巴甫洛夫
- C.艾宾浩斯
- D.弗洛伊德
-
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是( )。
- A.松散群体
- B.联合群体
- C.非正式群体
- D.集体
-
某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协商或修改的,按照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该儿童道德发展处于( )。
- A.他律阶段
- B.前习俗阶段
- C.自律阶段
- D.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
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
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在反复的尝试错误中,最终形成了稳定的( )。
- A.认知
- B.兴趣
- C.态度
- D.刺激一反应联结
-
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最有利于学习效果提高的最佳动机激起水平是( )程度的。
- A.较高
- B.较低
- C.中等
- D.一般
-
学生解答问题时,“一题多解”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方式是( )。
- A.发散思维
- B.聚合思维
- C.概括思维
- D.间接思维
-
采用两难故事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问题的心理学家是( )。
- A.柯尔伯格
- B.皮亚杰
- C.埃里克森
- D.班杜拉
-
教学过程的首要事件是( )。
- A.引起学生注意
- B.揭示教学目标
- C.适时给予反馈
- D.评定学习结果
-
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 )。
- A.外显性
- B.展开性
- C.内潜性
- D.客观性
-
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一般是由学生完成一些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测验,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凭教师的日常观察记录,或与学生面谈进行的评价是( )。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正式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 )。
- A.3~5岁
- B.5~7岁
- C.8~10岁
- D.11~13岁
-
在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中,( )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
为了减少误差,( )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 A.评价
- B.测量
- C.测验
- D.评估
-
当学习者意识到他不理解课的某一部分时,就会退回去重读困难的段落,放慢速度,这属于元认知策略中的( )。
- A.计划策略
- B.调节策略
- C.监视策略
- D.组织策略
-
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提出教师反思的四种方法的是( )。
- A.布鲁纳
- B.布卢姆
- C.布鲁巴奇
- D.波斯纳
-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对重点内容圈点批注的方法帮助记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组织策略
- C.复述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 )趋势。
- A.负相关
- B.正相关
- C.没有关系
- D.若有若无
-
( )是指辅导教师设身处地去体会受辅导学生的内心感觉,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之中。
- A.关注
- B.尊重
- C.真诚
- D.同感
-
学习正方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再学习一般立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属于( )。
- A.并列结合学习
- B.下位学习
- C.上位学习
- D.相关类属学习
-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 )的任务。
- A.20%
- B.30%
- C.50%
- D.70%
-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
- A.比较
- B.变式
- C.概括
- D.直观
-
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是( )。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
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我们称为( )。
- A.迁移
- B.正迁移
- C.水平迁移
- D.具体迁移
-
对小学生而言,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对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应进行( )。
- A.摘录和画线
- B.分析和写标题
- C.分析和列提纲
- D.做笔记
-
( )是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 A.认知策略
- B.元认知策略
- C.管理策略
- D.调节策略
-
“三个和尚没水喝”表现的是社会心理效应的,( )。
- A.社会助长
- B.社会惰化
- C.群体极化
- D.从众
-
( )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表现。
- A.性别差异
- B.年龄差异
- C.种族差异
- D.水平差异
-
皮亚杰认为研究儿童道德问题宜采用( )。
- A.故事对偶法
- B.直接询问法
- C.行动观察法
- D.调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