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深度预测卷(4)
-
教师应该如何增强挫折承受力?( )
- A.教会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 B.让学生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 C.调节抱负水平
- D.改善挫折情境
-
在教育教学中,有些同学对于因为一次成绩不理想就放弃学习,这说明他的意志缺乏( )。
- A.自觉性
- B.果断性
- C.坚持性
- D.自制性
-
维果斯基认为,当学生够不到“葡萄”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 )教学。
- A.先行组织者
- B.支架式
- C.范例式
- D.自主探究
-
下列各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一只狐狸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于是它跳起来,结果不够高,于是又跳起来,再跳起来……想吃葡萄而又跳得不够高,这也算是一种“挫折”或“心理压力”了。此时此刻那狐狸该怎么办呢?若是一个劲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还是够不到那葡萄。于是,那狐狸说: “反正这葡萄是酸的。”言外之意是反正那葡萄也不能吃,即使跳得够高,摘得到也还是“不能吃”,这样,狐狸也就“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案例中反映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
- A.否认
- B.退行
- C.合理化
- D.升华
-
材料中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 )。
- A.深入了解学生,找出问题背后原因,有的放矢进行教育
- B.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 C.任其自然,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 D.用更加严厉的方法对待这个“坏学生”
-
以上情景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学生是人,他们也有自尊,要尊重学生
- B.中小学存在的这种不尊重学生而又司空见惯的现象应引起我们重视
- C.学生是受教育者,不存在尊重学生的问题
- D.“坏学生”就是要让他逃离学校
-
材料中班主任的错误之处在于( )。
- A.错误地运用了学生互评的作用
- B.违反了德育过程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
- C.不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消除
- D.违背了德育过程中的尊重性原则
-
下列各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中两名学生因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项“坏学生”的帽子竟落在儿子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3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并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以上案例说到的事实是( )。
- A.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逃学
- B.9岁的小男孩被评选为“坏学生”
- C.学校的一个班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坏学生”
- D.班主任虽然认为评选“坏学生”不对,但仍然执行学校的决定
-
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是同一概念。 ( )
- 正确
- 错误
-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皮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儿童达到道德的自律。( )
- 正确
- 错误
-
皮亚杰认为认知本质上是一种建构过程,认知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和自我的组织。 ( )
- 正确
- 错误
-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 )
- 正确
- 错误
-
实物直观一般比模象直观教学效果好。 ( )
- 正确
- 错误
-
斯金纳认为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 )
- 正确
- 错误
-
过度学习效果好,所以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 )
- 正确
- 错误
-
言语讲解在技能形成中不起作用。 ( )
- 正确
- 错误
-
提出假设常用的方式有归纳式和演绎式。 ( )
- 正确
- 错误
-
倾听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 ( )
- 正确
- 错误
-
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是外部反馈。 ( )
- 正确
- 错误
-
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是下位学习。 ( )
- 正确
- 错误
-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 )
- 正确
- 错误
-
记忆提取等单一的认知活动也是问题解决。 (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培训与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应该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 ( )
- 正确
- 错误
-
情感教学是一个连续的内化过程,教师应积极的促成情感教育的“积累效应”。( )
- 正确
- 错误
-
儿童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具备就是儿童语言的获得与发展。 ( )
- 正确
- 错误
-
定势对迁移只起阻碍作用。 ( )
- 正确
- 错误
-
概括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 ( )
- 正确
- 错误
-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 )。
- A.实物直观
- B.感知直观
- C.模象直观
- D.本质直观
- E.言语直观
-
依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 )。
- A.感性知识
- B.陈述性知识
- C.理性知识
- D.程序性知识
- E.概念知识
-
训练发散思维的一般方法有( )。
- A.用途扩散
- B.过程扩散
- C.结构扩散
- D.方法扩散
- E.形态扩散
-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 )。
- A.生理需要
- B.安全需要
- C.爱与归属的需要
- D.尊重需要
- E.自我实现的需要
-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可分为( )。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 E.价值体系个性化
-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的行为有( )。
- A.应答性行为
- B.习得性行为
- C.操作性行为
- D.强化行为
- E.消退行为
-
以下内容中能发生迁移的有( )。
- A.知识学习
- B.技能学习
- C.行为规范学习
- D.态度与情感学习
- E.气质
-
20世纪80年代( )的理论被大量介绍到美国,使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 A.华莱士
- B.皮亚杰
- C.列昂节夫
- D.维果斯基
- E.罗杰斯
-
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
- A.说服
- B.榜样示范
- C.群体约定
- D.价值辨析
- E.奖励与惩罚
-
影响人际吸引和排斥的主要因素有( )。
- A.距离的远近
- B.交往的频率
- C.态度的相似性
- D.个性的互补性
- E.外形特征
-
教学目标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综合多个实验结果,我们认为教学目标有效的条件是( )。
- A.学生对目标有意识
- B.目标明确具体、数量适当
- C.教师能够理解目标
- D.教学目标能够回应教学过程
- E.教学目标的评价是可操作的
-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 )等阶段。
- A.关注生存
- B.关注情境
- C.关注学生
- D.关注自我
- E.关注他人
-
判断一群人是否集体的标准是( )。
- A.有共同的目标
- B.有角色分配
- C.有共同约定的行为规范
- D.有很强的凝聚力
- E.有系统的组织关系
-
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 )。
- A.条件性知识
- B.本体性知识
- C.实践性知识
- D.学科知识
- E.相关学科知识
-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
- A.相似性
- B.材料特性
- C.原有认知结构
- D.教学途径
- E.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
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 )。
- A.知识的获得
- B.知识应用
- C.知识巩固
- D.知识编码
- E.知识提取
-
动机的功能有( )。
- A.激活功能
- B.选择功能
- C.指向功能
- D.控制功能
- E.强化功能
-
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
- A.性别差异
- B.年龄差异
- C.种族差异
- D.智商分数差异
- E.同龄团体差异
-
学习策略包括( )。
- A.认知策略
- B.资源管理策略
- C.计划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 E.精细加工策略
-
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其分为两类,即( )。
- A.有结构的问题
- B.无结构的问题
- C.创造性的问题
- D.认知性的问题
- E.一般性的问题
-
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或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的情感教学目标是( )。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
在技能学习的最初阶段,( )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 A.知识
- B.能力
- C.练习
- D.活动
-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是由( )构成的。
- A.意识和能力
- B.规则和技能
- C.经验和方法
- D.认知策略
-
学生将苹果、梨、桃等归纳为“水果”,这样的学习属于( )。
- A.符号学习
- B.连锁学习
- C.概念学习
- D.辨别学习
-
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的活动是( )。
- A.教学计划
- B.教学过程
- C.教学评价
- D.教学设计
-
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的群体是( )。
- A.松散群体
- B.联合群体
- C.非正式群体
- D.集体
-
师生之间发生了冲突,教师应主动化解矛盾,这是由教师的哪一特点决定的?( )
- A.平等、民主
- B.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
- C.双向性
- D.互动性
-
我们平时称为“天才”的人智商(IQ)一定要超过( )。
- A.100分
- B.120分
- C.140分
- D.200分
-
下列( )属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 A.认识定义的符号
- B.熟练的运用定义
- C.叙述定义的含义
- D.背诵定义
-
根据反映活动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与( )。
- A.记忆知识
- B.直观知识
- C.理性知识
- D.应用知识
-
认为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经验产生学习,而且还可以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学习,获得间接经验的学习理论是( )。
- A.认知发现理论
- B.认知同化理论
- C.社会学习理论
-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学习困难综合征在( )中比较多见。
- A.小学生
- B.初中生
- C.高中生
- D.大学生
-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 )。
- A.负相关
- B.正相关
- C.没有关系
- D.若有若无
-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 )。
- A.一般迁移
- B.特殊迁移
- C.负迁移
- D.垂直迁移
-
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家与代表著作是( )。
- A.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 B.斯金纳及其《程序教学》
- C.布鲁纳及其《教育过程》
- D.桑代克及其《教育心理学》
-
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 )的功能。
- A.培养动机
- B.激发需要
- C.促进和维持
- D.培养纪律
-
认知心理学将理解问题看作在头脑中形成( )的过程。
- A.问题结构
- B.问题线索
- C.问题内容
- D.问题空间
-
在心理测验中,智力测验属于( )。
- A.认知测验
- B.人格测验
- C.兴趣测验
- D.成就测验
-
影响教师课堂管理的情境因素是( )。
- A.班级规模
- B.班级性质
- C.班级类型
- D.班级特征
-
儿童认知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 )。
- A.多维思维
- B.思维的可逆性
- C.具体逻辑推理
- D.守恒观念形成
-
教师评分的绝对标准对应的评价方式是( )。
- A.诊断性评价
- B.配置性评价
- C.标准参照评价
- D.常模参照评价
-
加里培林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成了五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 )。
- A.动作的定向阶段
- B.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 C.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
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的ABCDE步骤中,D指的是( )。
- A.诱发事件
- B.信念
- C.驳斥
- D.结果
-
在智力技能形成过程中需要把智力活动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予以实施的阶段是( )。
- A.原型定向
- B.操作定向
- C.原型操作
- D.原型内化
-
由兴趣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 )。
- A.近景性动机
- B.远景性动机
- C.外部动机
- D.内部动机
-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心智技能的是( )。
- A.阅读
- B.吹拉弹唱
- C.运算
- D.记忆
-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 A.知识经验
- B.观念和信念
- C.道德认识
- D.道德观
-
教“鱼”的概念时以“鲸”为例,说明“生活在水中”是“鱼”的概念的无关特征。这是为学生提供( )。
- A.比较
- B.变式
- C.正例
- D.反例
-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 )。
- A.活动
- B.细节
- C.经验
- D.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