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预测试卷(3)
-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
试论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
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邹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五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学生无论是学习、纪律、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如果你是邹老师,你该怎么办?
-
简述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
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较,出现了哪些变化?
-
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
德育
-
课程目标
-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
教学过程
-
通过__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
小学学习的技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课程计划,又称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________文件。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科学的体制化作用,其次能为教育指明__________。
-
德育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_________转化为受教育者的_________。
-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_______》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
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系统的形成。
-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_________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
在我国,组成课程的三个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
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 )。
- A.I904年
- B.I922年
- C.1949年
- D.1986年
-
在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
- A.10、11~11、12岁
- B.11、12~14、15岁
- C.13、14~15、16岁
- D.7、8~9、10岁
-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读书法
- C.文献法
- D.行动研究法
-
将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 A.认知模式
- B.社会学习模式
- C.体谅模式
- D.说服教育模式
-
“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就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目标
- C.教育方针
- D.教学目标
-
孔子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 )。
- A.诗、书、礼、乐、易、春秋
- B.诗、书、礼、仁、义、智
- C.德、智、礼、义、诗、春秋
- D.德、书、礼、乐、义、仁
-
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
- A.规则的发现学习
-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
- C.从范例中学习
- D.没有正确答案
-
教育生物起源论和教育心理起源论之所以反科学,是因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否定了教育的( )。
- A.阶段性
- B.社会性
- C.永恒性
- D.继承性
-
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 )。
- A.课外活动
- B.各科教学
- C.政治课
- D.班主任工作
-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 )。
- A.教育目的
- B.教育政策
- C.教育方针
- D.教育目标
-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 A.《论语》
- B.《大学》
- C.《学记》
- D.《师说》
-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 A.说服法
- B.陶冶法
- C.实际锻炼法
- D.榜样示范法
-
课程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根据课程的任务分类,可以把课程分为( )。
- A.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 B.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
- C.相关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 D.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
-
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这说明其思维具有( )。
- A.指向性
- B.流畅性
- C.变通性
- D.独创性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 A.疏导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连贯性原则
- D.导向性原则
-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知与行的矛盾
-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 C.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
教师教育观的核心是( )。
- A.质量观
- B.素质观
- C.教学观
- D.学生观
-
(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 A.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
- B.加强和改进法制建设
- C.加强和改进硬件建设
- D.加强和改进道德建设
-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理应坚持的原则之一是科学性与( )相统一。
- A.思想性
- B.衔接性
- C.适时性
- D.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