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押题密卷(5)
-
第 33 题 试述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
第 34 题 某校学生甲和乙因贪玩上网,上学迟到了半个多小时。班主任王老师非常生气,对他们进行了严厉批评并责令他们写检查,不准进教室上课。两个学生趁王老师不注意跑到学校附近的小河洗澡,结果学生甲溺水而死。
请问:王老师应负什么法律责任?说明理由。
-
第 30 题 作为权利主体,学生享有哪些合法的权利?
-
第 32 题 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改革策略。
-
第 31 题 学校如何实施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
第 29 题 简述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
第 28 题 学制
-
第 25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教育的年限是__________。
-
第 27 题 教学过程
-
第 26 题 发现学习
-
第 24 题 教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 23 题 辅导是__________学生学习的活动。
-
第 21 题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 22 题 小学德育具有基础性、__________、__________和活动性等特点。
-
第 19 题 为了使上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上课应符合的要求包括( )。
- A.目标明确
- B.内容正确
- C.方法得当
- D.气氛热烈
- E.表达清晰
-
第 20 题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 )。
- A.以教师为中心
- B.以儿童为中心
- C.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
- D.在社会道德上,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的
- E.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
第 18 题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 A.认识活动
- B.实践活动
- C.交往活动
- D.课堂活动
- E.课后活动
-
第 16 题 教师要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最为主要的内容是指( )。
- A.教育观
- B.人才观
- C.应试升学观
- D.教育质量观
- E.精英教育观
-
第 17 题 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可分为( )。
- A.新授课
- B.实验课
- C.巩固课
- D.练习课
- E.演示课
-
第 15 题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 )统一的过程。
- A.个体与环境
- B.个体与社会
- C.个体与教育
-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
第 14 题 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
- A.熟悉教材
- B.分析教材
- C.巩固知识
- D.理解教材
-
第 13 题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起源论者所强调的是( )。
-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
- 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
- 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
-
第 11 题 提出“三纲五常”、“正谊明道”的我国古代教育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董仲舒
-
第 12 题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 A.说服教育法
- B.锻炼法
- C.陶冶法
- D.榜样法
-
第 9 题 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 A.北欧的尼德兰
- B.捷克的夸美纽斯
- C.法国的斯图谟
- D.德国的福禄倍尔
-
第 10 题 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 )。
- A.一种主体活动
- B.一种实践活动
- C.一种认识活动
- D.一种文化活动
-
第 8 题 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 A.教育方针
- B.教育机智
- C.教育政策
- D.教育目的
-
第 7 题 教育活动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教师和学生
- B.教科书和教学媒体
- C.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 D.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
第 6 题 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 A.教学计划
- B.课程标准
- C.教育目的
- D.教学目标
-
第 5 题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材开始于( )。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
第 3 题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 A.中国进入近代社会
- B.学校制度的建立
- C.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
- D.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
第 4 题 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 A.六三制
- B.双轨制
- C.分支型
- D.五四制
-
第 2 题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一种( )。
- A.平等关系
- B.上下关系
- C.道德关系
- D.教育关系
-
第 1 题 “长善救失”、“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什么特点提出来的?( )。
- A.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个别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