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全真模拟试卷(4)
-
第 46 题 联系实际,请阐述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措施。
-
第 43 题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是什么?
-
第 44 题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有哪些?
-
第 45 题 简述教学的意义。
-
第 42 题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包括哪几个方面?
-
第 41 题 比较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特点。
-
第 39 题 课程设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
- 正确
- 错误
-
第 40 题 陶冶法中创设情景的任务必须由教师来做。( )
- 正确
- 错误
-
第 38 题 学校教育的环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 )
- 正确
- 错误
-
第 37 题 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要按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具体情况,引导他们从一个阶段很自然地能动地发展到下一个阶段。( )
- 正确
- 错误
-
第 36 题 遗传素质能使人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
- 正确
- 错误
-
第 33 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发展的需要。( )
- 正确
- 错误
-
第 34 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
- 正确
- 错误
-
第 35 题 教师发展自己,提高专业文化水平是教师教育权的体现。( )
- 正确
- 错误
-
第 31 题 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但现在很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
- 正确
- 错误
-
第 32 题 培养小学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观察,引导儿童从知觉事物表面特征发展到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 )
- 正确
- 错误
-
第 28 题 教学大纲一般是由说明和__________两部分构成的。
-
第 29 题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__________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
第 30 题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__________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
第 27 题 教科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通常采取的方式有__________式和螺旋式。
-
第 26 题 教学在认知方面的最终任务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__________。
-
第 24 题 小学课程应突出体现__________、儿童自身身心发展要求与儿童身心现有发展水平,以及符合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备完善程度、儿童家庭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
-
第 25 题 __________是学生在课外进行单独活动的形式。
-
第 23 题 谈话法可分__________和启发谈话两种。
-
第 21 题 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练习可分为:模仿性练习、__________、创造性练习。
-
第 22 题 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__________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
第 20 题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 )。
- A.教师
- B.学法
- C.课程表
- D.学校环境
-
第 19 题 环境决定人的( )。
- A.发展方向
- B.生理
- C.体重
- D.身高
-
第 18 题 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荀子
-
第 16 题 由于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法律保证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他们具有明显的( )。
- A.自律意识
- B.维权意识
- C.自我意识
- D.服务意识
-
第 17 题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 )。
- A.实践型课程
- B.研究型课程
- C.拓展型课程
- D.知识型课程
-
第 13 题 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 A.检查
- B.讲授新教材
- C.巩固新教材
- D.复习
-
第 15 题 平常所说的三结合教育,这“三结合”是指( )。
- A.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的一体化
- B.教师、学生、教室的三结合
- C.历史、现实、未来的三结合
- D.教科书、实验室、网络的三结合
-
第 14 题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
- A.京师大学堂
- B.京师同文馆
- C.燕京大学堂
- D.燕京同文馆
-
第 12 题 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 A.讲授法
- B.讨论法
- C.谈话法
- D.指导法
-
第 11 题 我国颁布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
- A.壬寅学制
- B.癸卯学制
- C.六三学制
- D.壬戌学制
-
第 8 题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
- A.知识的传授者
- B.平等中的首席
- C.教学的组织者
- D.行为的示范者
-
第 10 题 ( )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
第 9 题 托物言志是( )的方式之一。
- A.示范教育法
- B.陶冶教育法
- C.自我教育法
- D.实际锻炼法
-
第 7 题 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是( )。
- A.分科课程
- B.国家课程
- C.活动课程
- D.校本课程
-
第 6 题 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要求贯彻( )。
- A.量力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因材施教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第 3 题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 A.《教学与发展》
- B.《大教学论》
- C.《普通教育学》
- D.《大教育论点》
-
第 4 题 课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
- A.教学目的
- B.教学方法
- C.教学进程
- D.课的类型
-
第 5 题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愤”与“悱”的意思( )。
- A.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悱:口欲言而未能其貌
- B.愤:愤怒。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 C.愤: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去做。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 D.愤:因不满意而心情激动。悱:感觉心情不舒畅
-
第 2 题 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
- A.小学教育目的
- B.小学教育目标
- C.小学教育原则
- D.小学教育内容
-
第 1 题 “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这说明教育是( )。
- A.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 B.使人得以生存的活动
- C.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 D.保存人类文明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