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命题预测试卷(9)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正式群体

  2. 问题行为

  3. 教育机制  

  4. 教学过程

  5. 教育结构

  6. 教师资格的条件包括( )。

    • A.必须是中国公民  
    •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 D.必须具有丰富经验   
    • E.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7. 以下关于课外活动的论述,正确的是(   )。

    • A.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   
    • B.课外活动也能在校内进行   
    • C.选修课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属于课外活动
    • D.课外活动是近代学校才出现的教育活动
    • E.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
  8. 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 A.家庭教育   
    • B.道德教育
    • C.班级教育   
    • D.学校教育
    • E.社区教育
  9. 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素质,教育素质中的教育实践能力应当包括(   )。

    • A.教法创新能力   
    • B.语言表达能力
    • C.教学实践能力   
    • D.教育和组织管理能力
    • E.理论总结能力
  10. 我国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 )。   

    • A.爱国守法   
    • B.明礼诚信
    • C.团结友善  
    • D.勤俭自强
    • E.敬业奉献
  11. 一个班集体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有(   )。

    • A.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 B.明确的共同目标
    • C.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 D.有详细的班级管理规定
    • E.一定的组织结构
  12.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

    •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 B.提出教育飙会均等的口号
    •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 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13. 培养人的活动是教师在教书育人和受教育者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 A.人类文化的传播者   
    • B.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C.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 D.人的精神的指引者
    • E.人的思想的导航者   
  14.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表现出(   )等特点。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 E.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15. 学校德育的功能有(   )。

    • A.社会性功能   
    • B.个体性功能
    • C.教育性功能   
    • D.知识性功能
    • E.合作性功能
  16. 试论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独特功能。

  17. 课外活动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18. 简述小学德育的意义。

  19.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意义。

  20. 简述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21.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们一般把教育分为(   )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

    • A.三个   
    • B.四个   
    • C.五个   
    • D.六个
  22.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的方法是(   )。

    • A.说服法   
    • B.陶冶法
    • C.实际锻炼法   
    • D.榜样示范法
  23. “教书”与“育人”是(   )的关系。  

    • A.并列的   
    • B.递进的
    • C.互补的   
    • D.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
  24.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   )

    • A.社会文化   
    • B.精神文化
    • C.人文文化   
    • D.地方文化
  25.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B.全面了解学生
    • C.培养优良的班风
    •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26. 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

    • A.卢梭   
    • B.洛克
    • C.杜威   
    • D.赫尔巴特
  2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思想最早出自(   )。

    • A.《学记》   
    • B.《论语》
    • C.《孟子》   
    • D.《中庸》
  28. 家长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形象是高大的,这充分体现了家庭教育具有(  )。

    • A.先导性
    • B.感染性
    • C.权威性
    • D.针对性
  29.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以(   )为主。

    • A.上课   
    • B.课外活动
    • C.智育活动   
    • D.体育运动
  30. 下列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

    • A.柏拉图和霍尔   
    • B.柏拉图和华生
    • C.霍尔和洛克
    • D.洛克和华生
  31.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的时期。

    • A.并不重要   
    • B.非常重要
    • C.没有效果   
    •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
  32. 普及教育始于( )。

    • A.原始社会   
    • B.奴隶社会
    • C.资本主义社会   
    • D.社会主义社会
  33. 小学教育所处的年龄段一般称为(   )。

    • A.幼儿期   
    • B.童年期
    • C.少年期   
    • D.青年期   
  34.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知与行的矛盾
    • B.外界多种良莠掺杂的教育影响之间的矛盾
    • C.学生的上进心与惰性之间的矛盾
    •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之间的矛盾
  35. 学科标准是指课程计划中每门每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也称(  )。

    • A.教学目的
    • B.教学计划
    • C.教学课程
    • D.教学大纲
  36. 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 A.《论语》   
    • B.《大学》
    • C.《学记》   
    • D.《师说》
  37. 在青少年学生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少年期是指(   )。

    • A.10、11-11、12岁  
    • B.11、12-14、15岁
    • C.13、14-15、16岁
    • D.7、8-9、l0岁
  38. 衡量人们思想品德好坏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意志
    • C.道德情感   
    • D.道德行为
  39.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 A.教学
    • B.政治思想教育
    • C.政治课
    •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40. 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 A.初等教育 
    • B.平民教育   
    • C.普及教育   
    • D.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