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命题预测试卷(1)
-
教师甲对教师乙说:“现代教学论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相互矛盾吗?”如果你是教师乙,请用所学的教育学理论分析教师甲的观点,帮助教师甲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
简述小学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
简述制定小学教育目的的依据。
-
如何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
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
清政府于_________年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_________。
-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__________和专题总结。
-
近代__________的出现,开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
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__________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
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___________。
-
对课的补充和延伸被称为___________。
-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
-
教育目的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_________做出规定: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_________做出规定。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__________。”
-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__________人员。
-
儿童的品德是由__________等因素构成的互动体。
-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以多媒体与__________为核心。
-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__________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素质、___________、教育及个人实践活动。
-
学生是权力的主体。其享有的法律规定的社会权力包括:_________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力、_________的权力、安全的权力。
-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_________和民族_________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
课外辅导是_________的补充。
-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__________的首要问题。
-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__________关系,这是有关师生在教学中关系的最简单的表述。
-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___________和发展性。
-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 )
- A.前提
- B.基础
- C.条件
- D.目标
-
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 )
- A.测验的长度
- B.测验的信度
- C.测验的难度
- D.测验的效度
-
教学大纲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
- A.教科书
- B.学科课程标准
- C.课程计划
- D.课程
-
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 )
- A.课外活动
- B.校外活动
- C.劳动实践
- D.教学
-
在西方,“课程”一词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学习。首先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的人是( )
- A.德国的赫尔巴特
- B.美国的杜威
- C.英国的斯宾塞
- D.俄罗斯的马卡连柯
-
我国开始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时间是
- A.40年代以后
- B.50年代以后
- C.60年代以后
- D.80年代以后
-
绅士教育放在首位的是( )
- A.德行的教育
- B.骑士技术
- C.军事教育
- D.文化知识教育
-
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 )
- A.所接受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 B.所学科目的总和及社会实践活动
- C.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D.所有教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
历史上曾经有过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又称( )
- A.宫廷化教育
- B.平民化教育
- C.制度化教育
- D.非制度化教育
-
个体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存在着发展速度变化,这体现为身心发展的( )
- A.顺序性
- B.阶段性
- C.不平衡性
- D.个别差异性
-
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 A.遗传
- B.环境
- C.学校教育
- D.家庭教育
-
个体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规律。心理的发展总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是指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
- A.差异性
- B.阶段性
- C.顺序性
- D.不平衡性
-
在小学课时分配上,分配授课时数最多的科目一般是( )
- A.数学与英语
- B.语文与数学
- C.数学与科学课程
- D.语文与英语
-
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和( )
- A.容易犯错误
- B.兴趣不太广泛
- C.意志力薄弱
- D.比较内向
-
在中国,出现学校教育的时代是( )
- A.原始社会后期
- B.夏朝
- C.商朝
- D.西周时期
-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 )
- A.因材施教教育思想
- B.循序渐进教学思想
- C.学思结合教学思想
- D.启发引导教学思想
-
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是( )的主张。
- A.儒家
- B.墨家
- C.道家
- D.老子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讲的是( )
- A.教师的传道者角色
- B.教师的授业、解惑者角色
- C.教师的示范者角色
- D.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
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是属于(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锻炼法
- D.陶冶法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 )
- A.《论语》
- B.《大学》
- C.《中庸》
- D.《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