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卷五
- 
				
教育内容
 - 
				
教科书
 - 
				
师生关系
 - 
				
课堂实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张老师:“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你是如何验证的?
生1:我是这样比的(边说边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四个角一一比较)。
张老师:都是这样比的吗?
学生显然没有完全明白老师的意思,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
教师注意到只有两个学生(生2、生3)没有随声附和。就追问了一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比四次,你们认为呢?
生2:只要比两次就行了。
张老师:怎么比?
生2:(边演示边讲解)先把正方形对折,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两个角比较。
生3:我只要比一次就行了。
教师让生3操作给大家看。
生3:把正方形先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原来四个角就全部重在一起了,所以只要比一次就行了。在随后动手验证“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分别沿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对折,把四条边折到一起去,看是不是完全重合。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联系案例回答问题:
(1)张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
(2)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 
				
教育民主化
 -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 
				
小学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 
				
简述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的要求。
 - 
				
简述教学的任务。
 - 
				
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_____化和教育的_____化。
 - 
				
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_____及_____。
 - 
				
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_。
 -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______。
 - 
				
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一____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称为教学计划。
 - 
				
国家学制系统中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____。
 - 
				
在我国,组成课程的三个部分是_____、_____和_____。
 - 
				
根据教学的任务,课的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_____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基础,_____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 
				
课的类型是由( )决定的。
- A.教师备课
 - B.课的种类
 - C.学生的学习过程
 - D.教学的阶段性
 
 - 
				
人的性格形成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_____的影响。
 - 
				
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是( )。
- A.班主任
 - B.兴趣小组
 - C.少先队
 - D.班集体
 
 - 
				
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 A.比较法
 - B.榜样法
 - C.自我教育法
 - D.品德评价法
 
 - 
				
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必备的( )。
- A.思想政治素质
 - B.教育理论素质
 - C.职业道德素质
 - D.职业技能素质
 
 - 
				
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
- A.提出教学目的
 - B.选择教学方法
 - C.涉及教学进程
 - D.规划板书内容
 
 - 
				
“知子莫如父,知子莫如母”,说明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具有( )。
- A.先导性
 - B.感染性
 - C.权威性
 - D.针对性
 
 - 
				
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的决定颁布于( )。
- A.1985年
 - B.1989年
 - C.1993年
 - D.1995年
 
 - 
				
( )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 A.教育规律
 - B.教育现象
 - C.教育事实
 - D.教育问题
 
 -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
- A.发展智力
 - B.培养思想品德
 - C.传授知识
 - D.发展个性
 
 - 
				
小学生容易把“i”写成“l”,这说明小学生的( )还不成熟。
- A.感知能力
 - B.注意能力
 - C.记忆能力
 - D.思维能力
 
 -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
- A.教育的社会性
 - B.教育的平等性
 - C.教育的阶级性
 - D.教育的生产性
 
 - 
				
( )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 A.和谐的校园环境
 - B.有效的教学方法
 - C.科学的课程资源
 - D.良好的师生关系
 
 - 
				
德育过程是其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必要( )。
- A.条件
 - B.途径
 - C.动力
 - D.内容
 
 - 
				
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 )的反映。
- A.不平衡性
 - B.阶段性
 - C.个别差异性
 - D.顺序性
 
 - 
				
一位语文教师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了以前的内容——“浊”这个字,而“浊”字右边的“虫”,正好是今天学的字“茧”的下面的部分。于是当学生再学“茧”这个字时就容易多了。这位语文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是( )。
- A.直观性原则
 - B.巩固性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 A.知行统一原则
 -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是说在教学中要贯彻( )。
- A.循序渐进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柏拉图
 - B.孟子
 - C.旬子
 - D.洛克
 
 - 
				
关于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相互关系,一般认为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而掌握知识则是发展智力的( )。
- A.唯一选择
 - B.内容
 - C.途径
 - D.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