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卷(五)
-
试述如何培养班集体?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联系实际论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
简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
简述德育的内容。
-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决定教育领导权的社会因素是__________。
-
教师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
-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理论是由瑞士学者__________提出的,这是当代最广泛、占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
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是在——社会才出现的。
-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提出__________,否定了人的遗传素质和人的自觉能动性。
-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______。
-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__________。
-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
-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被称为__________ 。
-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
-
课程结构的编制是指__________。
-
19世纪70年代,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创立了——的道德教育模式。
-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__________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
教育目的的层次分为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__________。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教育的__________作用,其次能为教育指明方向。
-
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话反映了德育的__________原则。
-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思想家__________,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尔》书中。
-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__________为重点的教育。
-
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__________、简捷性、交往性等方面。
-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__________学校的系统。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
- A. 授受关系
- B. 相互促进的关系
- C. 民主平等的关系
- D. 师道尊严的关系
-
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__________和艺术熏陶等。
-
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的是( )
- A. 斯密斯
- B. 泰勒
- C. 科尔伯格
- D. 皮亚杰
-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
- A. 全面化
- B. 制度化
- C. 体制化
- D. 系统化
-
“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的特点。
- A. 复杂性
- B. 示范性
- C. 创造性
- D. 长期性
-
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 A. 省级课程
- B. 地级课程
- C. 县级课程
- D. 学校课程
-
最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环节是( )
- A. 备课
- B. 上课
- C. 课外辅导
- D. 布置作业
-
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 A. 疏导原则
- B. 因材施教原则
- C. 导向性原则
- D. 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
- A. 制定教育目的者的哲学观念
- B. 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
- C. 制定教育目的者的理想人格
- D.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年。
- A. 1951
- B. 1978
- C. 1985
- D. 1986
-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学要( )
- A. 温故而知新
- B. 不凌节而施
- C.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D. 学而时习之
-
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
- A. 教育的领导权
- B.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C. 受教育权的分配
- D. 教育目的
-
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
- A. 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 B. 隐私权决定的
- C. 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 D. 荣誉权决定的
-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
- A. 教育的方向
- B. 教育为谁服务
- C. 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 D. 教育怎样培养人
-
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在( )中。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
下列( )是要素主义理论的倡导者。
- A. 布鲁姆
- B. 赫钦斯
- C. 柯南特
- D. 麦克拉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