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卷(六)
-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
我国传统的小学课堂以分科为主,存在很多弊端,试分析。
-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
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有哪些?
-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
简述因材施教及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
简述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与策略。
-
考察学生文化的特征,较为显著的特征是学生文化的_________性、非正式性、多样性、_________性。
-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西方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_________和美国的_________。
-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钻研教材,二是了解学生,三是_________。
-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__________、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
-
__________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
小学的教学科目:的设置基本是以___________的分类为依据。
-
品德评价法通常包括表扬奖励、批评惩罚和__________等方式。
-
分组教学制的主要类型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___________。
-
《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__________”的管理体制。
-
维果茨基把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叫做__________。
-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 )
- A. 民族性
- B. 地域性
- C. 直观性
- D. 发展性
-
教材不仅包括摆在课桌上的课本,而且还应包括( )
- A. 经验教材
- B. 乡土教材
- C. 视听教材
- D. 自编教材
-
学校的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场所及校园环境卫生等均属于学校的( )
- A. 制度文化
- B. 组织文化
- C. 物质文化
- D. 观念文化
-
( )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 A. 教学
- B. 教育
- C. 自学
- D. 智育
-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
- A.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B.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 C.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D. 发展学生的个性
-
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其重要职责和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 )
- A. 班主任
- B. 科任教师
- C. 辅导员
- D. 年段长
-
主张“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
- A. 柏拉图
- B. 亚里士多德
- C. 苏格拉底
- D. 维多里诺
-
学生所享有的受教育权主要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学习权和( )。
- A. 名誉权和荣誉权
- B. 公正评价权
- C. 隐私权
- D. A格尊严权
-
( )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第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
- A. 1985年
- B. 1986年
- C. 1988年
- D. 1993年
-
班级授课制产生于( )
- A. 16世纪
- B. 17世纪
- C. 18世纪
- D. 19世纪
-
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 )。
- A. 康德
- B. 第斯多惠
- C. 赫尔巴特
- D. 福禄培尔
-
《普通教育学》一书的作者是( )
- A. 洛克
- B. 卢梭
- C. 夸美纽斯
- D. 赫尔巴特
-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 A. 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 B. 导向原则
- C. 因材施教原则
- D. 疏导原则
-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
- A.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 B. 道德教育、理想教育和劳动教育
- C. 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政治教育
- D. 道德教育、爱国教育和理想教育
-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中。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的私学是( )
- A. 苟子私学
- B. 孟子私学
- C. 孔子私学
- D. 韩非子私学
-
为了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小学课程改革需要加强( )
- A. 综合性
- B. 弹性
- C. 实践性
- D. 基础性
-
《爱弥》一书的作者是( )
- A. 洛克
- B. 卢梭
- C. 夸美纽斯
- D. 赫尔巴特
-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 A. 并不重要的时期
- B. 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 C. 没有效果的时期
- D. 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
- A. 基本部分
- B. 基本内容
- C. 基本途径
- D. 基本阶段
-
教师与学生在社会道德上是( )
- A. 相互促进关系
- B. 平等关系
- C. 授受关系
- D. 教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