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下半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深度预测卷(4)
-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 )。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 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
案例中教师的做法,遵循了( )。
- A.导向性原则
- B.疏导原则
- 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 D.因材施教原则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考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班主任认为以这个班的学生行为规范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了。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制订了启发学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案。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他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给学生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三十年后十分悔恨的故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情比挨了打还要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的写道:“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说说容易,做到却有点难。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一念之差,犯了令我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还有的学生写道:“本来我不打算看书的,但是在看到有的同学看书时,我也跟着看了,我感到内心有愧。”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班主任又把这些答卷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时再一次接受教育。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
- A.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 B.维持班级秩序
- C.形成良好的班风
- D.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
教师把答卷制成录音带,让同学在听录音时再一次受教育,运用了( )。
- A.说服法
- B.榜样法
- C.锻炼法
- D.陶冶法
-
在教育教学中,贯彻该原则要( )。
- A.正确选择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 B.重视与讲解相结合
- C.重视发扬教学民主
-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
要想有效的运用该原则,在教育教学中要遵循感知的( )。
- A.差异律
- B.强度律
- C.活动律
- D.组合律
-
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 ( )
- 正确
- 错误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这就是说,应该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进一步指出:“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逻辑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自然界里的事物和现象的联系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
案例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什么教学原则?( )
- A.因材施教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
“标本”属于( )教具。
- A.实物
- B.模象
- C.语言
- D.言语
-
教师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可以看学生的日记或信件。 (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 )
- 正确
- 错误
-
积极分子的队伍是稳定不变的。 ( )
- 正确
- 错误
-
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 ( )
- 正确
- 错误
-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的是雅典的教育。( )
- 正确
- 错误
-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凝结于他的《理想国》中。 ( )
- 正确
- 错误
-
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 )
- 正确
- 错误
-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论语》。 ( )
- 正确
- 错误
-
积极分子的队伍是稳定不变的。 ( )
- 正确
- 错误
-
小学生的道德感是比较模糊的。 (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主要是由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的特点所决定的。 ( )
- 正确
- 错误
-
现代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和手段的更新变化。(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时切忌让他们参加有报酬的劳动。 ( )
- 正确
- 错误
-
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个别教学。( )
- 正确
- 错误
-
文艺复兴以后,科学主义教育家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个性。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 )
- 正确
- 错误
-
教学中师生之间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授受的关系。 ( )
- 正确
- 错误
-
柏拉图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 ( )
- 正确
- 错误
-
参观法的种类有( )。
- A.准备性参观
- B.并行性参观
- C.总结性参观
- D.常识性参观
- E.教育性参观
-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体现了国际社会对青少年儿童权利的重视,反映这一核心精神的重要原则是( )。
-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 C.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 D.无歧视原则
- E.保护儿童原则
-
备课要写好的三种计划是( )。
- A.远景规划
- B.近期设计
- C.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 D.单元计划
- E.课时计划
-
学生档案有两种,即( )。
- A.书面档案
- B.电子档案
- C.集体档案
- D.个体档案
- E.网络档案
-
《儿童权利公约》包括的基本原则包括( )。
- A.无差别原则
- B.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 C.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 D.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 E.无歧视原则
-
少先队的活动形式主要有( )。
- A.队会
- B.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
- C.游戏
- D.少先队的阵地活动
- E.团委会
-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为( )四个环节。
- A.收集
- B.整理
- C.鉴定
- D.保管
- E.查看
-
三结合教育合力的基本形式是( )。
- A.互相访问
- B.通讯联系
- C.家长会
- D.教育讲座
- E.家长学校
-
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循序渐进原则
- E.因材施教原则
-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有( )。
- A.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 B.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
- C.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 D.强化教育的国家控制
- E.教育精英化的实现
-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 A.程序性
- B.系统性
- C.垄断性
- D.公益性
- E.非自愿性
-
锻炼的主要方式有( )。
- A.练习
- B.榜样示范
- C.委托任务
- D.以诚待人
- E.组织活动
-
按使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将课分为( )。
- A.单一课
- B.讲授课
- C.演示课
- D.练习课
- E.复习课
-
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 )三种途径。
- A.“亲知”
- B.“熟知”
- C.“闻知”
- D.“说知”
- E.“见知”
-
课程计划的制定依据是( )。
- A.教育目的
- B.课程目标
- C.培养目标
- D.教学目标
- E.教育体制
-
根据课外活动的活动机能分,可分为( )。
- A.群众性活动
- B.小组活动
- C.接受性活动
- D.创造性活动
- E.训练性活动
-
班会的特点有( )。
- A.民主性
- B.集体性
- C.自主性
- D.针对性
- E.导向性
-
教学口语应具备的特点有( )。
- A.科学性
- B.艺术性
- C.思想性
- D.启发性
- E.严肃性
-
下列关于启发性原则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
- B.启发式就是提问式教学
- C.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 D.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 E.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利用知识
-
谈话法可分为两种即( )。
- A.复习谈话
- B.总结谈话
- C.引导谈话
- D.启发谈话
- E.评价谈话
-
人身权的最基本权利是( )。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 )作用。
- A.主体
- B.辅导
- C.从属
- D.主导
-
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的基本形成是在( )。
- A.17世纪下半期
- B.18世纪下半期
- C.19世纪下半期
- D.20世纪初
-
讲述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一般可分( )三个阶段进行。
- A.导入、详述和汇总
- B.导人、分析和汇总
- C.分析、详述和总结
- D.分析、质疑和总结
-
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经过事物本身来教学,体现了( )教学原则。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巩固性
- D.循序渐进
-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对儿童而言是通过( )实现的。
- A.遗传
- B.教育
- C.社会
- D.实践
-
在我国,教学的基础是( )。
- A.知识的授受
- B.技能的训练
- C.品德的发展
- D.个性的完善
-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 )。
- A.文法教育
- B.骑士教育
- C.宗教教育
- D.六艺教育
-
夸美纽斯教学论的基础是( )。
- A.心理学统觉论
- B.伦理学
- C.整体认识论
- D.个体认识论
-
小学教育所处的年龄段一般称为( )期。
- A.幼儿
- B.童年
- C.少年
- D.青年
-
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 )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 A.体育活动
- B.群众活动
- C.文娱活动
- D.课外活动
-
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
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
- A.系统化
- B.专门化
- C.复杂化
- D.多样化
-
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 B.全面了解学生
- C.培养优良的班风
-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
学校作为个体发展的一种特殊环境,其内容要求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有极大的关系。
- A.认识
- B.安排
- C.设计
- D.运用
-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 A.内容改革
- B.课程改革
- C.方法改革
- D.途径改革
-
教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 )。
- A.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 B.精深的专业知识
- 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 D.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
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是以( )为标志的。
- A.高等教育
- B.中等教育
- C.成人教育
- D.学校教育系统
-
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 A.坚持人文教育为主
- B.坚持科学教育为主
- C.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携手并进
- D.要看情况而定
-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 )。
- A.后勤职工
- B.行政干部
- C.学生
- D.教师
-
课程论侧重研究( )。
- A.教什么
- B.为谁教
- C.如何教
- D.为谁学
-
夸美纽斯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 )。
- A.“泛德教育”
- B.“泛体教育”
- C.“泛美教育”
- D.“泛智教育”
-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 )。
- A.礼、乐、射、御、书、数
- B.文法、修辞、辩证法、礼乐、书数、射、御
- C.礼、乐、射、辞、书、数
- D.算术、几何、文法、辩证法、天文、书、数
-
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 )。
- A.观察
- B.测验
- C.调查
- D.谈话
-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 )。
- A.主体
- B.客体
- C.教的主体
- D.学的主体
-
学生具有发展的( )。
- A.潜在性与现实性
- B.潜在性与可塑性
- C.可能性与现实性
- D.可能性与可塑性
-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 )。
- A.必然结果
- B.必要保证
- C.必然要求
- D.必然趋势
-
我国的《义务教育法》于( )颁布。
- A.1985年
- B.1986年
- C.1993年
- D.1999年
-
学校是语言的发展达到较为完备的( )形态后出现的。
- A.文字
- B.文化
- C.文学
- D.书本
-
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的是( )。
- A.弗洛伊德
- B.威尔逊
- C.格塞尔
- D.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