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学》押题密卷(5)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第 44 题 试述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2. 第 43 题 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3. 第 41 题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4. 第 42 题 教师应如何备课?

  5. 第 40 题 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6. 第 38 题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有哪些作用?

  7. 第 39 题 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8. 第 37 题 学校管理

  9. 第 36 题 教学模式

  10. 第 35 题 学校文化

  11. 第 34 题 班集体

  12. 第 33 题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

  13. 第 32 题 从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来看,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保证学生的受教育权方面负有重要责任。

  14. 第 31 题 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 30 题 推动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__________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__________之间的矛盾运动。

  16. 第 29 题 _________和_________在当今世界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

  17. 第 28 题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__________。

  18. 第 27 题 “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规律。

  19. 第 26 题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_________。

  20. 第 23 题 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

    • A.科学性原则
    • B.民主性原则
    • C.自觉性原则
    • D.整体性原则
  21. 第 24 题 以课程任务为依据对课程进行分类,可分为(  )。

    • A.研究型课程
    • B.知识性课程
    • C.技能性课程
    • D.基础型课程
    • E.拓展型课程
  22. 第 25 题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方面。

    • A.认识的间接性
    • B.认识的交往性
    • C.认识的目的性
    • D.认识的有效性
    • E.认识的教育性
  23. 第 22 题 教育的阶级性始于奴隶社会,在那个阶段的具体体现在(  )。

    • A.目的上培养统治人才
    • B.对象上是奴隶主贵族子弟
    • C.内容上以军事和道德教育为主
    • D.教育的领导权归属人民
    • E.方法上体罚和机械练习
  24. 第 21 题 学校精神文化的四种基本成分是(  )。

    • A.认识成分
    • B.情感成分
    • C.价值成分
    • D.理想成分
    • E.制度成分
  25. 第 20 题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

    • A.对学生的研究
    • B.对教师的研究
    • C.对社会的研究
    • D.对学科的研究
    • E.对教材的研究
  26. 第 19 题 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  )。

    • 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 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 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法
    • D.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 E.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27. 第 17 题 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

    • A.前制度化教育
    • B.义务教育
    • C.普及教育
    • D.制度化教育
    • E.非制度化教育
  28. 第 18 题 课的类型是根据(  )来确定的。

    • A.教学目的
    • B.课的具体任务
    • C.学科特点
    • D.教学内容
  29. 第 16 题 认知模式的特征有(  )。

    • A.人的本质是理性的
    • B.坚持性善论
    •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 D.注重研究个体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 E.倡导民主德育观
  30. 第 15 题 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 A.创造
    • B.学习
    • C.生殖
    • D.思考
  31. 第 14 题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

  32. 第 12 题 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  )体现出来。

    • A.课程目标
    • B.教育目的
    • C.教育目标
    • D.培养目标
  33. 第 11 题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 A.学校的产生
    • B.学制的建立
    • C.教育实体的出现
    •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34. 第 13 题 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 A.斯宾塞
    • B.夸美纽斯
    • C.赫尔巴特
    • D.洛克
  35. 第 10 题 关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说法错误的是(  )。

    • A.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 B.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 C.教学方式可以被运用于方法,它本身也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 D.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
  36. 第 9 题 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

    • A.任课教师
    • B.班主任
    • C.教导处
    • D.校长
  37. 第 7 题 课程论研究的是(  )的问题。

  38. 第 8 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

    • A.示范者角色
    • B.授业解惑者角色
    • C.传道者角色
    • D.研究者角色
  39. 第 6 题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

  40. 第 4 题 教师不得有谩骂、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因为学生享有(  )。

    • A.身心健康权
    • B.人身自由权
    • C.人格尊严权
    • D.隐私权
  41. 第 5 题 “性善论”和“性恶论”所反映的观点都是(  )。

    • A.教育万能论
    • B.环境决定论
    • C.多因素作用论
    • D.遗传决定论
  42. 第 2 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43. 第 3 题 班级建设设计以(  )最为重要。

    • A.实现目标的途径
    • 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
    • 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
    • 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
  44. 第 1 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