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3)
- 
				
第 38 题 试述教学评价、测量、测验之间的关系。
 - 
				
第 37 题 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 
				
第 36 题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 
				
第 33 题 关键期
 - 
				
第 34 题 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实现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 
				
第 35 题 简述在精细加工策略中,常用的记忆术有哪些?
 - 
				
第 31 题 发散思维
 - 
				
第 32 题 心理发展
 - 
				
第 30 题 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是____________、寻求发展。
 - 
				
第 29 题 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__________。
 - 
				
第 28 题 短时记忆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是__________组块。
 - 
				
第 26 题 元认知策略一般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__________。
 - 
				
第 27 题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__________。
 - 
				
第 25 题 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即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阶段。
 - 
				
第 24 题 与教师自编测验相比,高考则是一种__________成就测验。
 - 
				
第 23 题 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有两个,它们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第 21 题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__________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 
				
第 22 题 作为学习动机的基本构成要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叫__________。
 - 
				
第 19 题 “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
- A.刻板效应
 - B.近因效应
 - C.晕轮效应
 - D.首因效应
 
 - 
				
第 20 题 儿童能运用表象来表现他们的世界所发生的事并能据此进行想象,从而获得知识。这种认知表征是( )。
- A.动作表征
 - B.符号表征
 - C.映象表征
 - D.表象
 
 - 
				
第 17 题 正常的中学生心理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是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又往往存在千差万别,这反映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 )。
- A.连续性
 - B.差异性
 - C.不平衡性
 - D.顺序性
 
 - 
				
第 18 题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
- A.八个阶段
 - B.七个阶段
 - C.六个阶段
 - D.五个阶段
 
 - 
				
第 14 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
- A.模像直观
 - B.实物直观
 - C.言语直观
 - D.想象直观
 
 - 
				
第 15 题 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 A.总结性评价
 - B.常模参照评价
 - C.诊断性评价
 - D.标准参照评价
 
 - 
				
第 16 题 将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标准的评定方式是( )。
- A.标准参照评定
 - B.形成性评定
 - C.常模参照评定
 - D.诊断性评定
 
 - 
				
第 12 题 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是( )。
- A.冲动型
 - B.场独立型
 - C.场依存型
 - D.沉思型
 
 - 
				
第 13 题 由于对某种具体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是( )。
- A.想象的道德情感
 - B.情境的道德情感
 - C.直觉的道德情感
 - D.理性的道德情感
 
 - 
				
第 10 题 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叫( )。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 
				
第 11 题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
- A.准备律
 - B.练习律
 - C.动机律
 - D.效果律
 
 - 
				
第 9 题 任务促成的纪律的前提是( )。
- A.教师的监督、指导
 - B.同辈群体的压力
 - C.个人对活动本身的充分理解
 - D.活动本身的吸引力
 
 - 
				
第 8 题 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巴甫洛夫称之为( )。
- A.刺激泛化
 - B.刺激比较
 - C.刺激分化
 - D.行为强化
 
 - 
				
第 7 题 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是( )。
- A.例子
 - B.反例
 - C.正例
 - D.变式
 
 - 
				
第 6 题 学校规定学生做作业必须用蓝笔,教师批改作业必须用红笔,这是运用了感知的哪一条规律( )。
- A.强度律
 - B.差异律
 - C.活动律
 - D.组合律
 
 - 
				
第 5 题 按反映活动的深度来划分,知识可分为( )。
-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 B.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 C.一般知识与特殊知识
 - D.普通知识与专业知识
 
 - 
				
第 4 题 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心理学家是( )。
- A.安得森
 - B.埃里克森
 - C.艾宾浩斯
 - D.加涅
 
 - 
				
第 3 题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迁移理论被称为( )。
- A.定势说
 - B.经验类化说
 - C.关系转化说
 - D.共同要素说
 
 - 
				
第 2 题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肯定性训练?( )
- A.消除敏感反应
 - B.消除肌肉紧张
 - C.呈现厌恶刺激
 - D.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 
				
第 1 题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的主要差异是( )。
- A.强调解题过程分析
 - B.强调解题策略分析
 - C.强调知识与人格特征相互作用分析
 - D.强调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