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教师资格教育理论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六(高级中学)
-
试述教师专业化的条件。
-
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小石在放学回家时经过校门口的拐弯处.被歹徒刺死。家长要求学校赔偿,而学校则认为孩子已经放学,并已离开学校,学校无过错。请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指出学校对未成年人应担负哪些安全责任?请你为学校提出一些加强学校安全的防范措施。
-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好,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或多上文体课。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实践中的偏颇。请您谈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并分析上述观点。
-
简述遗传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
一次公开观摩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
(1)为什么说这位教师的爱是公正的,无私的?(2)这个案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
简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
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索。
-
试述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原则。
-
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
简要回答谈话法的特点和基本要求。
-
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的社会地位是由教师的政治地位决定的。( )
- 正确
- 错误
-
诊断性评价只局限于学科教学开始的时候进行。( )
- 正确
- 错误
-
新的评课文化中,在评课者和被评者的关系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其核心是民主。(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可以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担任工作人员。( )
- 正确
- 错误
-
分组时要按照“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进行。( )
- 正确
- 错误
-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任用、调配政策属于教育经费政策。( )
- 正确
- 错误
-
符合《教师法》所规定的取得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就能取得教师资格。 ( )
- 正确
- 错误
-
维纳认为。人们对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包括努力、能力、控制、运气四方面。( )
- 正确
- 错误
-
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这意味着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
- 正确
- 错误
-
归因式学习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 )
- 正确
- 错误
-
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调。( )
- 正确
- 错误
-
一般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按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 )
- 正确
- 错误
-
学校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场所。( )
- 正确
- 错误
-
班级的概念基本上是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而出现的。( )
- 正确
- 错误
-
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和教师申诉制度都不属于行政渠道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
- 正确
- 错误
-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公正,教育必然公正,所以二者是一回事。( )
- 正确
- 错误
-
高中中学教师资格是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 )
- 正确
- 错误
-
钢笔字和粉笔字统称为软笔字。( )
- 正确
- 错误
-
课堂观察的客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 )
- 正确
- 错误
-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
- 正确
- 错误
-
转变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促进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 )
- 正确
- 错误
-
教师公正的内容包括( )
- A.尊重学生的人格
- B.坚持真理
- C.秉公办事
- D.奖罚分明
-
下列有关教师为人师表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 A.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 B.为人师表具有突出的严谨性
- C.为人师表具有较弱的激励性
- D.为人师表缺乏可操作性
-
班级管理法主要有( )
- A.说服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活动教育法
- D.情境陶冶法
-
学习的心理实质是( )
- A.学习表现为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 B.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 C.变化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 D.动物不存在学习行为
-
课堂观察法中目视法可以分为( )
- A.扫视法
- B.巡视法
- C.注视法
- D.凝视法
-
课堂对话的特点有( )
- A.民主性
- B.生成性
- C.多边性
- D.开放性
-
谈话法的形式主要有( )
- A.传授新知识的启发谈话
- B.巩固检查以往知识的复习谈话
- C.在参观、实习或实验前后进行的指导性和总结性谈话
- D.找同学进行思想教育的谈话
-
班级授课组织的形式有( )
- A.全班上课
- B.班内分组上课
- C.班内个别上课
- D.一对一上课
-
态度和品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
- A.社会认可度不同
- B.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
- C.体现的经济价值不同
- D.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著名论断有( )
- A.教劳结合是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途径
- B.教劳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 C.教劳结合是改造旧社会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 D.教劳结合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特征
-
教师要通过媒体向学生传达信息,构成互动,就要遵循( )
- A.共同经验原理
- B.抽象经验原理
- C.重复经验原理
- D.信息来源原理
-
传统的课堂座位排列形式是( )
- A.秧田形
- B.马蹄形
- C.圆形
- D.弧形
-
教育政策一经指定和公布,在一定时期内( )
- A.可以随意变动
- B.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改变
- C.不能随意变动,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 D.不能有任何改动
-
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
- A.凯洛夫的《教育学》
-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
下列不属于知觉的基本特征的是( )
- A.选择性
- B.理解性
- C.易变性
- D.整体性
-
由于看到鸟能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机制是( )
- A.原型启发
- B.负向迁移
- C.功能固着
- D.定势思维
-
课堂教学的形式不包括( )
- A.全班上课
- B.集体实习
- C.班内分组教学
- D.班内个别教学
-
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是( )
- A.班级教学
- B.自主辅导式教学
- C.学生自学
- D.开放式教学
-
教师基本功中的三笔字不包括( )
- A.钢笔
- B.毛笔
- C.粉笔
- D.圆珠笔
-
小刘在机动车道骑自行车时看到前面有交警,立即回到非机动车道。这是( )
- A.逃避条件反射
- B.回避条件反射
- C.刺激分化
- D.刺激泛化
-
一位胆小的学生一旦开口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这属于( )
- A.行为塑造
- B.示范法
- C.代币奖励法
- D.强化法
-
我国义务教育应当坚持( )
- A.以国家办学为主
- B.以企事业办学为主
- C.以学校办学为主
- D.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
-
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说明这次测验的( )较好。
- A.难度
- B.信度
- C.效度
- D.区分度
-
依照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 )
- A.14周岁
- B.年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
- C.年满16周岁不满l7周岁
- D.不满18周岁
-
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是( )
- A.自我成就感
- B.自信心
- C.自我效能感
- D.自我强化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体现了德育的( )原则。
- A.疏导
- B.导向性
- C.因材施教
-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
下列不属于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必须遵守的是( )
- A.要体现民主性的原则
- B.具有有效性及成效性
- C.具有持续性
- D.具有笼统性
-
在试误学习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一经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将逐渐增大,而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将不断减小,这是试误学习的( )
- A.效果律
- B.练习律
- C.准备律
- D.强化率
-
适合于测量“综合”“评价”两级认知目标的测试题是( )
- A.客观性试题
- B.主观性试题
- C.口头试题
- D.笔试试题
-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反映了( )
- A.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
- B.学校课程逐步发展的现代教学方法
- C.注入式的古代教学方法
- D.等待开发的未来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