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冲刺试卷四
- 
				
德育
 - 
				
教育信息化
 - 
				
班级授课制
 - 
				
班级管理
 - 
				
设计教学法
 - 
				
试述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和内容。
 - 
				
论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 
				
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 
				
简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 
				
简述教学的含义。
 - 
				
简述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
 -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____。
 -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__________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__________”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将教学的过程分为明了、联想、__________、方法四个阶段。
 - 
				
《教师资格条例》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品质的基本要求包括:教育__________和教育教学能力。
 - 
				
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法国教育家是____。
 -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原则之一是强调内容的 。
 - 
				
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果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统计。这项工作被称为____。
 -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将总体目标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_____,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 
				
1995年《__________》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则是( )。
- A.教育的一致性原则
 - B.因材施教原则
 - C.导向原则
 - D.疏导原则
 
 -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 )。
- A.备课
 - B.上课
 - C.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 D.课外辅导
 
 - 
				
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 B.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 
				
德育方法中的说服法包括( )。
- A.讲解、谈话、报告、参观
 - B.讲解、谈话、讨论、参观
 - C.讲解、谈话、示范、参观
 - D.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 
				
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 )。
- A.《大教学论》
 - B.《论演说家的培养》
 - C.《普通教育学》
 - D.《民本主义与教育》
 
 - 
				
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的论争,其实质是关于( )的论争。
- A.知识与能力
 - B.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 C.分科与综合
 - D.知识与思想
 
 -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 A.理论联系实际
 - B.做到因材施教
 -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 )是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的体现。
- A.崇高的职业道德
 - B.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 C.教育理论知识
 - D.文化科学知识
 
 - 
				
“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 )。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D.教育无目的论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 )。
- A.第斯多惠
 - B.瓦根舍因
 - C.赫尔巴特
 - D.韦特海默
 
 - 
				
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
- A.省级课程
 - B.地级课程
 - C.县级课程
 - D.学校课程
 
 - 
				
《学记》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符合以下哪一原则的精神?(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循序渐进原则
 
 - 
				
我国把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那么,一级课程和二级课程指的是( )。
- A.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 B.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
 - C.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 D.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
 
 -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 )。
- A.知识的传授
 - B.发展学生的能力
 -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 
				
最古老、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
- A.讨论法
 - B.谈话法
 - C.讲授法
 - D.实践法
 
 - 
				
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
- A.经济收入
 - B.良好的公共关系
 - C.学校绩效
 - D.政治影响
 
 - 
				
《教师资格条件》规定,依据教师法第l4条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将( )。
- A.3年以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 B.5年以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 C.10年以后可以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 D.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
 
 -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
- A.现实性
 - B.必然性
 - C.方向性
 - D.可能性
 
 - 
				
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 )。
- A.教学活动
 - B.沟通
 - C.教劳结合
 - D.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