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省教师资格《中学教育学A级》专家命题预测试卷二
-
论述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
联系实际谈谈教师的能力结构。
-
简要说明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
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简述理由。
-
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
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
-
一般教学方法实施的步骤有哪些?
-
教育目的
-
学科课程
-
教育
-
教育目的
-
教师的“教员”角色
-
学生是一个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意思是( )
- A.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 B.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 C.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规范化学习
- D.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 E. 学生是能动的人
-
应试教育的负效应包括( )
- A. 片面追求升学率
- B. 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
- C. 修养的重要性
- D. 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牢靠
- E. 学校升学率高
-
素质教育的特点包括( )
- A. 素质教育必须整体化
- B. 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 C. 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具有
- D. 涉及家庭、学校与社会及学生个人等综合影响因素
- E. 学校升学率高
-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成分上进行分析,包含有’( )
- A. 教育目的
- B. 教育内容
- C. 教育制度
- D. 教育方法
- E. 教育媒体
-
教学设计包括( )
- A. 教学目标
- B. 教学策略
- C. 教学媒体
- D. 教学实施
- E. 教学评价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
- A. 创造性
- B. 长期性
- C. 科学性
- D. 复杂性
-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首席教师”地位的教育影响是( )
- A. 学校教育的影响
- B. 家庭教育的影响
- C. 社会教育的影响
- D. 自我教育的影响
-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最终是要让学生( )
- A. 学会生存
- B. 学会分析
- C. 学会学习
- D. 学会思考
-
教学目标叙写在于强调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具体的行为变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是一个( )
- A. 明确的教学目标
- B. 含糊的教学目标
- C. 难以实现的教学目标
- D. 教育目标
-
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通过——体现出来的。( )
- A. 培养目标
- B. 教育目的
- C. 教育目标
- D. 课程目标
-
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指的是( )
- A. 非权势
- B. 交往技能
- C. 真诚
- D. 积极相待
-
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不属于其特点的是( )
- A. 非独立性
- B. 贫乏性
- C. 无阶级性
- D. 等级性
-
教师与学生之间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关系是( )
- A. 工作关系
- B. 组织关系
- C. 正式关系
- D. 非正式关系
-
处于生理期的“激变期”的学生是( )
- A. 小学生
- B. 初中生
- C. 高中生
- D. 大学生
-
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铁器和——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
- A. 陶器
- B. 手工工具
- C. 现代化技术
- D. 玉器
-
师生之间相互疏远、关系紧张,教师对学生简单、粗暴,这种师生关系属于( )
- A. 依赖型师生关系
- B. 自由放任型师生关系
- C. 民主型师生关系
- D. 对立型师生关系
-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体现了工作的( )
- A. 示范性
- B. 复杂性
- C. 创造性
- D. 长效性
-
学校微观环境对于学生个体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下列选择项中,不属于这种影响的是( )
- A. 花盆效应
- B. 同伴影响
- C. 期待效应
- D. 教学成效
-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符合的教学原则是( )
- A. 循序渐进
- B. 因材施教
- C. 理论联系实际
- D. 启发性
-
按照马克恩的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 A.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 B. 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 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D. 教育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
教师要解决学生人生方向问题,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与改造,这是由教师的( )角色决定的。
- A. 教员
- B. 领导者
- C. 人类灵魂工程师
- D. 心理医生
-
在教育活动中,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的是( )
- A. 教育者
- B. 受教育者
- C. 教育影响
- D. 教师
-
教材编写在内容上要做到( )
- A. 科学性、思想性、效用性统一
- B. 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统一
- C. 形式与实质统一
- D.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统一
-
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
- A. 1990年
- B. 1993年
- C. 1994年
- D. 1995年
-
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如母。”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中( )
- A.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 B. 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
- C. 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
- D. 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