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最后突破试卷(3)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上述材料中这位少先队中队长运用了哪些德育方法?( )[不定项选择题]

    • A.说服法
    • B.树立榜样法
    • C.奖励法
    • D.陶冶法
  2. 从德育角度看,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改进这位老师的做法?( ) [不定项选择题]

    • A.在实际教育中应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 B.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
    • C.通过教育,抑制或消除学生落后的一面
    • D.加强思想教育
  3. 在我外出开会期间,班上有个少先队员和一个非队员打架。我回校后班上学生告诉了我,并说已经处理过了。也许我们往往会把它轻易地放过去,但是我想到一个教室应该了解一下学生们是怎样处理的,从中或许能够抓住孩子们身上的智慧的发光点。打架事情发生的当天下午,少先队中队长让打了人的少先队员留下来,在干部扩大会上作检讨。这个同学开始时很抵触,心想检讨就检讨。开会了,中队长让他根据中队队委的决议唱一首《红领巾飘在我胸前》的歌。这个同学看见干部们一个个板着脸,知道不唱不行,只好唱了起来。每当新队员入队时,大家都唱这首歌,所以孩子们对这首歌十分熟悉,非常有感情。这个孩子唱着唱着抑制不住难过、懊悔的心情,终于流下了眼泪,再也唱不下去了。这时中队长一努嘴:“大家一起唱!”歌唱完了,这个孩子趴在桌子上失声痛哭起来。中队长问大家:“你们看他有没有认识错误呀?”大家回答:“认识了!”“咱们原不原谅?“原谅!”……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中的德育属于哪一方面的内容?( )[单选题]

    • A.社会德育
    • B.社区德育
    • C.学校德育
    • D.家庭德育
  4.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

    • 正确
    • 错误
  5.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追问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原来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了三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的头上。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列出了18条“罪状”。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出来的。”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到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

    这位老师的做法违背了哪些德育原则?( ) [不定项选择题]

    • A.因材施教原则
    • B.疏导原则
    • C.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6.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三个层次。( )

    • 正确
    • 错误
  7. 19世纪德国教育家夸美纽斯用“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

    • 正确
    • 错误
  8.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就是教学规律。( )

    • 正确
    • 错误
  9. 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教师地位的提高。( )

    • 正确
    • 错误
  10. 教学具有教育性,所以教学中永远有德育。( )

    • 正确
    • 错误
  11. 班级活动中学生既是对象,又是目的。( )

    • 正确
    • 错误
  12. 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

    • 正确
    • 错误
  13.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仅针对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不具有导向作用。( )

    • 正确
    • 错误
  14.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 )

    • 正确
    • 错误
  15.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 )

    • 正确
    • 错误
  16.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

    • 正确
    • 错误
  17. 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

    • 正确
    • 错误
  18.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 ( )

    • 正确
    • 错误
  19. 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著名教育家洛克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 )

    • 正确
    • 错误
  20.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产生与兴起,从历史背景看,主要与( )有关。

    •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 B.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及其思想
    • C.近代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的发展
    • D.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想
    • E.国家主义思潮
  21. 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方面。

    • A.认识的间接性
    • B.认识的交往性
    • C.认识的目的性
    • D.认识的有效性
    • E.认识的教育性
  22.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有( )。

    • 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 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 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 D.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23. 中学教学原则包括(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E.循序渐进原则
  24. 德育过程的矛盾包括( )。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 B.德育与智育的矛盾
    • C.德育与教学过程的矛盾
    •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
    • E.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25.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

    • A.个别教学制
    • B.班级授课制
    • C.分组教学
    • D.道尔顿制
    • E.设计教学法
  26. 德育的途径主要有( )。

    • A.政治课教学
    • B.班主任工作
    • C.劳动
    • D.共青团活动
    • E.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27. 教学目标的特征有( )。

    • A.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
    • B.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
    • C.体现教师思维活动的规律性
    • D.具有灵活性
    • E.反映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28.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 )。

    • A.生理活动
    • B.精神活动
    • C.心理活动
    • D.社会实践活动
    • E.思维活动
  29. 学校精神文化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 )。

    • A.认知成分
    • B.情感成分
    • C.价值成分
    • D.理想成分
    • E.理性成分
  30.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31. 在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 )是基础。

    • A.知
    • B.情
    • C.意
    • D.行
  32. 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是( )。

    • A.教育目的
    • B.课程
    • C.教育评价
    • D.教学
  33. 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这是( )。

    • A.教育资本理论的观点
    • B.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
    • C.市场资本理论的观点
    • D.经济资本理论的观点
  34. 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被称为( )。

    • A.杜威原理
    • B.泰勒原理
    • C.斯宾塞原理
    • D.赫尔巴特原理
  3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内在因素与( )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 A.父母期望
    • B.社会文化
    • C.外部环境
    • D.遗传条件
  36. 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 )。

    • A.阶级性
    • B.生产性
    • C.等级性
    • D.相对独立性
  37.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

    • A.教育者
    • B.受教育者
    • C.教育措施
    • D.教育内容
  3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39. 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 A.政治需要
    • B.科技进步
    • C.生产力发展水平
    • D.产业革命
  40. 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

    • A.管理学生权
    • B.科研学术活动权
    • C.民主管理权
    • D.教育教学权
  41.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

    • A.赫尔巴特
    • B.杜威
    • C.康德
    • D.洛克
  42. 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作业同时进行
    •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43. 学生的需要是教育过程的( )。

    • A.结果
    • B.环节
    • C.目标
    • D.出发点
  44. 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产生于生产劳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倡教劳结合,教育科学的方法以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这一观点是( )的认识。

    • A.实用主义教育学
    • B.制度教育学
    • C.实验教育学
    • D.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45. 儿童身心发展有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特别迅速而其他阶段相对平稳,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特征。

    • A.不平衡性
    • B.顺序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46. “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 )提出来的。

    • A.赫尔巴特
    • B.巴班斯基
    • C.布鲁纳
    • D.赞可夫
  47. ( )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 A.泰勒
    • B.桑代克
    • C.斯金纳
    • D.杜威
  48.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49. “为人师表”是说教师必须具备( )。

    • A.专业意识
    • B.专业态度
    • C.专业技能
    • D.专业品质
  50. 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

    • A.成熟
    • B.遗传素质
    • C.环境
    • D.教育
  51. ( )不属于教师职业的角色。

    • A.示范者
    • B.管理者
    • C.研究者
    • D.法人
  52.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

    • A.后勤工作
    • B.管理工作
    • C.教学工作
    • D.科研工作
  53. 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 A.孔子
    • B.孟子
    • C.荀子
    • D.墨子
  54. 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

    • A.教师职业的出现
    •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 C.教育立法的规定
    •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55. 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

    • A.道德信念
    • B.道德情操
    • C.道德品质
    • D.道德行为
  56. 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个别差异性
    • D.阶段性
  57. 现代教育的( )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经验的束缚。

    • A.公共性
    • B.生产性
    • C.科学性
    • D.终身性
  58.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 A.直观性
    • B.启发性
    • C.巩固性
    • D.循序渐进
  59.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有极大的关系。

    • A.设计
    • B.安排
    • C.认识
    • D.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