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年江西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最后突破试卷(1)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某小学语文教师李某,一次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学生何某未完成作业,李老师气愤地要求何某抄写课文十遍,到第三天该生还是未完成,李老师便大发雷霆,当众宣布让该生抄写课文一百遍作为处罚。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

    李老师的做法对吗?( ) [单选题]

    查看材料

    • A.对
    • B.不对
  2. 李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妥?( )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 B.对学生实施变相体罚
    • C.事先没有充分调查学生未完成作业的原因
    • D.违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的关于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3. 记得刚毕业那一年,我接手的这个年级重新分班,一个叫小佳的孩子,异常调皮,分给谁都不要。安排到我们班时,我想:不就一个孩子吗,不信凭我的热情转化不了他。于是,我就接了下来。没想到这还不到一个月,这个小孩的“威力”就显示出来了,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欺负同学……在屡次叫到办公室谈话、说教失去效果后,我再也忍不住了,决定到他家去一趟,准备让他的父母教训他一顿。可到他家后意外地发现他在屋外打扫庭院,见到我,他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老师好”后,跑到屋里。在同他父母交谈时,我了解到,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每天早出晚归,疏于教导,因此让孩子养成了一些坏习惯,但这孩子在家里还挺懂事,也能帮忙干活。于是,我把要来告状的话收了回来。回到班级后,我告诉学生们:“昨天老师到了小佳家里,今天,要表扬小佳同学两点:一是讲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二是能帮家里干活。希望同学们能向小佳同学学习,也希望小佳同学能让大家找到更多的优点。”随后,我又安排他负责班级的卫生工作,并对他的尽职尽责及时给予表扬。再往后,他在课堂上认真多了。有一天居然拿了一道题来请教我。一学年后,他已经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成绩也升到了中等。根据以上内容,回答问题!

    这位老师运用了哪些教育方法?(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谈话法
    • B.演示法
    • C.参观法
    • D.表扬与奖励法
  4. 根据这则材料,你认为下列哪些班级管理方法是合理的?( )[不定项选择题]

    查看材料

    • A.定位班级管理基调,抓准班级情感支点
    • B.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使班级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 C.对于犯错误学生的管理应该讲究方法
    • D.制定严厉的班级管理制度
  5. 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是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但没有制约教育内部的结构。( )

    • 正确
    • 错误
  6. 国外有人调查统计了某家族的八代136名家庭成员,发现其中50名男子都是音乐家,这是由遗传决定的。( )

    • 正确
    • 错误
  7.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

    • 正确
    • 错误
  8.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仅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

    • 正确
    • 错误
  9.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因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中心。( )

    • 正确
    • 错误
  10.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 )

    • 正确
    • 错误
  11. 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但不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

    • 正确
    • 错误
  12. 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

    • 正确
    • 错误
  1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具有本质性的区别。( )

    • 正确
    • 错误
  14. 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

    • 正确
    • 错误
  15. 班级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过程,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运动。( )

    • 正确
    • 错误
  16.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

    • 正确
    • 错误
  17. 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是违法的。 ( )

    • 正确
    • 错误
  18. 骑士教育是设在宫廷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形式。( )

    • 正确
    • 错误
  19. 个别教学制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

    • 正确
    • 错误
  20. 下列观点中,属于遗传决定论的是( )。

    • A.洛克的“白板说”
    • B.高尔顿的血统论
    • C.柏拉图的三等论
    • D.基督教的“原罪说”
    • E.中国的性善性恶论
  21. 以下属于个体差异性的是( )。

    • A.男女性别差异
    • B.幼儿与少年的差异
    • C.同年龄人群内部差异
    • D.同一个体身心不同构成方面的差异
    • E.个体思维方式的差异
  22.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包括( )。

    • A.明确的共同目标
    • B.一定的组织结构
    • C.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 D.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 E.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23. 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 )。

    • A.引起学习动机
    • B.领会知识
    • C.巩固知识
    • D.运用知识
    • E.检查知识
  24. 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 )。

    • A.政治经济制度
    • B.生产力
    • C.文化传统
    • D.科技水平
    • E.教育性质
  25. 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以下哪几个不同层次的活动组成?( )

    • A.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 B.个体的心理活动
    • C.社会实践活动
    • D.思维活动
  26. 教师的科研活动权包括( )。

    • A.有权发表自己的观点
    • B.有权决定是否参加学术团体
    • C.有权确定科研课题的科研方法
    • D.有权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
    • E.有权为改善实践而研究
  27.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 )。

    • 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
    • B.加速个体发展
    • C.具有延时价值
    •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 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28.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 )。

    • A.无阶级性
    • B.为生产劳动服务
    • C.在社会生活中进行
    • D.教育手段极端简单
    • E.在特定场所进行
  29. 根据教学的任务,可将课分为( )。

    • A.新授课
    • B.巩固课
    • C.技能课
    • D.检查课
    • E.练习课
  30. 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 A.认识
    • B.设计
    • C.设想
    • D.安排
  31. 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 )。

    • A.班级公共财产
    • B.班级信息
    • C.学生
    • D.班级资料
  32. 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是( )。

    • 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
    • B.生产领域的应用
    • C.学校教育
    • D.市场推广
  33.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 A.教学
    • B.课外活动
    • C.生产劳动
    • D.社会活动
  34.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

    • A.演示法
    • B.实验法
    • C.实习作业法
    • D.练习法
  35. (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

    • A.教育目的
    • B.教育媒介
    • C.教育理论
    • D.教育方法
  36. “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是( )的言论。

    • A.卢梭
    • B.洛克
    • C.康德
    • D.柏拉图
  37. 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

    • A.夸美纽斯
    • B.亚里士多德
    • C.赫尔巴特
    • D.卢梭
  38. 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 A.陈述式
    • B.列举式
    • C.概括式
    • D.二维图表式
  39. 一节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 A.组织教学
    • B.讲授新教材
    • C.巩固新教材
    • D.检查复习
  40.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 )。

    • A.练习法
    • B.实验法
    • C.试验法
    • D.实习法
  41.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导向和动力作用的是( )。

    • A.德育
    • B.智育
    • C.体育
    • D.美育
  42. 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遵循的是( )。

    • A.直观性原则
    • B.启发性原则
    • C.循序渐进原则
    • D.巩固性原则
  43.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属于( )。

    • A.道德素质教育
    • B.思想素质教育
    • C.政治素质教育
    • D.心理素质教育
  44.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 A.条件
    • B.任务
    • C.途径
    • D.结果
  45.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 A.认知模式
    • B.体谅模式
    • C.社会模仿模式
    • D.说理教育模式
  46. 任何知识都可以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这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互补性
  47.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 )为中心。

    • A.劳动
    • B.科研
    • C.教学
    • D.社会服务
  48. 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为标志。

    • A.创造
    • B.学习
    • C.生殖
    • D.思考
  49. 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 B.课外校外活动
    • C.劳动
    • D.共青团活动
  50. 终身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由( )首先提出。

    • A.保罗·朗格朗
    • B.杜威
    • C.洛克
    • D.卢梭
  51. 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说明学生认识的对象是( )。

    • A.具体的
    • B.直接的
    • C.模糊的
    • D.间接的
  52. ( )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 A.生产力
    • B.政治制度
    • C.科学技术
    • D.文化
  53. 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

    • A.布鲁纳
    • B.赞可夫
    • C.舒尔茨
    • D.皮亚杰
  54. 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 )。

    • A.交往
    • B.学习
    • C.课堂
    • D.课外活动
  55.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56. 在教育史上,被誉为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

    • A.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
    •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D.斯宾塞的《教育论》
  57. 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出学习结果的方法即( )。

    • A.探究一研讨法
    • B.发现学习
    • C.暗示教学法
    • D.范例教学法
  58. 欧洲历史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

    • A.《理想国》
    • B.《大教学论》
    • C.《论演说家的培养》
    • D.《实验教育学》
  59. 教师的教育素养基本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教育技巧。

    • A.教育理论
    • B.教育手段
    • C.教育思想
    • D.思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