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预测试卷(一)
-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哪些方面?
-
简述运用榜样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的要求。
-
某初中三年级一女生把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慕之意”的情书交给了班主任,班主任认为要严肃处理,“杀一儆百”,于是在班会上把这封“情书”公之于众,结果导致了该男生的休学。请用所学的德育规律、德育原则分析该案例。
-
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简述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
_________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
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是计划、行动、观察和____。
-
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____自己,是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
颜回说:“夫子天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的话反映了德育的________原则。
-
巩固新教材的工作,可以采取提问、重点复述、____等方法进行。
-
课的结构受____ 、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制约,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
我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____。
-
历代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掌握知识的巩固问题。例如孔子要求“____”。
-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_______为基础。
-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_________和教科书。
-
_________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
-
学生具有____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 地位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和总的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
-
_________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
人的_________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
速度速度撒
A.速度
B.速度
C.速度
D.速度
-
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_________是科学知识再生产最主要的途径。
-
《教育漫话》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
-
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
- A.幼儿期
- B.儿童期
- C.少年期
- D.青年期
-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____相结合。
-
以下属于道德讨论中深入提问的策略有 ( )
- A.突出道德争端
- B.询问“为什么”问题
- C.澄清与总结
- D.使情境复杂
-
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 ( )
- A.说服教育法
- B.榜样示范法
- C.陶冶教育法
- D.实际锻炼法
-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叫 ( )
- A.实习法
- B.参观法
- C.演示法
- D.读书指导法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 )
- A.授受关系
- B.相互促进的关系
- C.民主平等的关系
- D.师道尊严的关系
-
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时总结是( )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 A.讲授法
- B.谈话法
- C.讨论法
- D.练习法
-
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考试用书
- D.教科书
-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
- A.学校的产生
- B.学制的建立
- C.教育实体的出现
-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
-
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称为 ( )
- A.教学模式
- B.教学策略
- C.教学方法
- D.教学手段
-
首先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 )
- A.赞可夫
- B.布鲁纳
- C.凯洛夫
- D.巴班斯基
-
( )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 A.创新教育
- B.素质教育
- C.义务教育
- D.全民教育
-
率先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 )
- A.埃拉斯莫斯
- B.夸美纽斯
- C.德鲁克
- D.马卡连柯
-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
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的是 ( )
- A.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 B.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
- C.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D.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
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 )
- A.活动课程
- B.潜在课程
- C.综合课程
- D.学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