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9)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长  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wān)蜒(yán)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jiā)峪(yù)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

    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千米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duǒ)子,垛上有方形的嘹(liào)望口和射口,供嘹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tún)兵的堡垒(lěi)。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dǒu)峭(qiào)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huì),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近几年在美国发生了哪些大事吗?(学生踊跃发言)。

    出示图片:美国纽约世贸大厦。

    师:看看这幢楼,把它和周围的楼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这幢楼有110层,曾经是美国纽约最高的楼,但是由于恐怖分子的袭击,它已经被夷为平地,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都感到气愤。设想一下,假如你曾经站在这幢楼上往下看,会有什么感觉?

    生1:会很害怕。

    生2:会腿发软。

    生3:那么高,我会觉得要掉下去一样。

    师:你平常站在我们教学楼3楼或4楼走廊往下看,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我们的教学楼矮,世贸大厦高。

    出示课题:高矮(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高矮的知识)

    师:你们平时见过这样比高矮的例子吗?

    学生列举出许多例子。

    教师放音乐,学生自由寻找教室里“高矮”的例子,自由讨论。

    问题:请用所学的教学理论,分析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哪些教学方法?遵循了哪些教学原则?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专家到一所小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学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

    问题: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4. 教学中依次要完成的九大教学事项有哪些?

  5. 指导教学包括哪六项主要活动?

  6. 学习策略训练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7. 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8. 简述课堂气氛的三种类型。

  9. 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  )。

    • A.社会性
    • B.稳定性
    • C.连续性
    • D.共同性
  10. 画线是阅读时常用的一种(  )。

    • A.精细加工策略
    • B.复述策略
    • C.组织策略
    • D.资源管理策略
  11. 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一种(  )。

    • A.复习策略
    • B.群集策略
    • C.形象联想策略
    • D.元认知策略
  12. 任务促成的纪律是以个人对任务的(  )为前提的。

    • A.圆满完成
    • B.充分理解
    • C.细致分解
    • D.高度概括
  13. 巴甫洛夫经典实验“条件反射”中用的动物是(  )。

    • A.鸽子
    • B.猩猩
    • C.狗
    • D.白鼠
  14. 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 A.教师
    • B.教学内容
    • C.学生
    • D.教材
  15. 关于智育,下列正确的说法是(  )。

    • A.智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
    • B.学生学习成绩差与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 C.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智力
    • D.每个学生有各自的天赋和潜力,应该区别对待
  16. 为促进迁移,教师在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应(  )。

    • A.从细节到整体
    • B.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
    • C.从个别到一般
    • D.没关系
  17. 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班集体的(  )。

    • A.正常秩序
    • B.共同目标
    • C.平等关系
    • D.严密的组织结构
  18.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  )。

    • A.生产知识教育
    • B.科技教育
    • C.人文教育
    • D.共产主义思想教育
  19. 标志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是(  )。

    • A.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
    • B.斯金纳及其《程序教学》
    • C.布鲁纳及其《教育过程》
    • D.桑代克及其《教育心理学》
  20. 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  )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 A.学生
    • B.教师
    • C.教材
    • D.教学思想
  21. 我国小学课程的设计要适合小学儿童(  )的特点。

    • A.知识掌握
    • B.能力培养
    • C.品德养成
    • D.身心发展
  22. 问题情境就是(  )。

    • A.学生能否自己发现问题
    • B.学生能否自己提出问题
    • C.有让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 D.有问题摆在学生面前
  23.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将迁移分为(  )。

    • A.正迁移与负迁移
    • B.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24. “小型分散,便于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这种课外活动的形式是(  )。

    • A.科技活动
    • B.学科活动
    • C.个人活动
    • D.小组活动
  25.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  )。

    • A.活动技能
    • B.学习技能
    • C.一般技能
    • D.心智技能
  26. 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道德发展阶段是(  )。

    • A.自我中心阶段
    • B.他律道德阶段
    • C.可逆性阶段
    • D.公正阶段
  27. 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  )。

    • A.连续性特点
    • B.创造性特点
    • C.长期性特点
    • D.示范性特点
  28. (  )不属于智力的群体差异表现。

    • A.性别差异
    • B.年龄差异
    • C.种族差异
    • D.水平差异
  29. 对小学生而言,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于重点内容上,并促进理解和记忆,对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应进行(  )。

    • A.摘录和画线
    • B.分析和写标题
    • C.分析和列提纲
    • D.做笔记
  30. 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且困难时,可达到最佳水平的学习动机应该是(  )。

    • A.高
    • B.低
    • C.较高
    • D.较低
  31. 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  )。

    • A.外显性
    • B.展开性
    • C.内潜性
    • D.客观性
  32. 艺术表演能力、绘画能力属于(  )。

    • A.再造能力
    • B.创造能力
    • C.一般能力
    • D.特殊能力
  33. 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或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的情感教学目标是(  )。

    • A.接受
    • B.反应
    • C.形成价值观念
    • D.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34.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 A.内容改革
    • B.课程改革
    • C.方法改革
    • D.途径改革
  35. 人身心发展的源泉与动力是(  )。

    • A.遗传
    • B.环境
    • C.教育活动
    • D.个体主观能动性
  36. 《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  )、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 A.工作态度
    • B.工作热情
    • C.工作效率
    • D.工作质量
  37.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 A.因材施教原则
    • B.巩固性原则
    • C.启发性原则
    •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38. 教师的批评或不赞成,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存在着(  )。

    • A.负相关
    • B.正相关
    • C.没有关系
    • D.若有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