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8)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2.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问题: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义耳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恒量(恒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恒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4立方厘米=8,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2立方厘米=8。别的同

    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然后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

    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在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得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

    了几次,也明白了“波义耳定律”。

    问题: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4. 简述学生本质属性的具体表现。

  5. 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

  6. 先进生有何心理特点?应采取的教育措施有哪些?

  7. 言语直观具有哪些特点?

  8. 简述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

  9. 在小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

    • A.感觉
    • B.知觉
    • C.表象
    • D.语言
  10. 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因而就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  )。

    • A.形象概括
    • B.理性概括
    • C.表象概括
    • D.感性概括
  11. 允许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体现了(  )原则。

    • A.启发性
    • B.直观性
    • C.因材施教
    • D.巩固性
  12. 我国小学课程的设计要适合小学儿童(  )的特点。

    • A.知识掌握
    • B.能力培养
    • C.品德养成
    • D.身心发展
  13. “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于四书范围的\是(  )。

    •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
    • D.《春秋》
  14. 课程计划的中心是(  )。

    • A.科目设置
    • B.学科顺序
    • C.课时分配
    • D.学周编制
  15.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

    • A.有意义接受学习
    • B.有意义发现学习
    • C.发现学习
    • D.探究学习
  16. 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战国后期的(  )。

    • A.《大学》
    • B.《中庸》
    • C.《学记》
    • D.《论语》
  17. 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是指(  )。

    • A.课程计划
    • B.课程标准
    • C.课程类型
    • D.课本
  18. 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程度需达到(  )。

    • A.50%
    • B.100%
    • C.150%
    • D.200%
  19.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说的是(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20. 《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

    • A.因材施教原则
    • B.循序渐进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启发性原则
  21. 衡量一个人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

    • A.认识
    • B.情感
    • C.意志
    • D.行为
  22. 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  )。

    • A.基础型课程
    • B.拓展型课程
    • C.研究型课程
    • D.学校课程
  23. 汉语拼音的学习对英语音标的学习的影响是(  )。

    • A.一般迁移
    • B.特殊迁移
    • C.负迁移
    • D.垂直迁移
  24. 教育心理学的完善时期是(  )。

    •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 B.20世纪20至50年代
    • C.20世纪60至70年代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25. 著名的“白板说”的倡导者是(  )。

    • A.卢梭
    • B.杜威
    • C.洛克
    • D.斯宾塞
  26. 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有个人的意义的群体是(  )。

    • A.松散群体
    • B.联合群体
    • C.非正式群体
    • D.集体
  27. “量杯”实验的策划者是(  )。

    • A.布卢姆
    • B.加涅
    • C.斯金纳
    • D.陆钦斯
  28.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天然的(  )。

    • A.可爱性
    • B.可敬性
    • C.权威性
    • D.厌恶性
  29. 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划分标准是(  )。

    • A.课程的制定者
    • B.课程的任务
    • C.课程的组织方式
    • D.课程的功能
  30. 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是(  )

    • A.示范
    • B.讲解
    • C.练习
    • D.反馈
  31.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中国古代(  )的教育主张。

    • A.朱熹
    • B.墨子
    • C.荀子
    • D.孔子
  32. 建国以来,我国小学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  )。

    • A.教学方法
    • B.教学内容
    • C.教学组织形式
    • D.考试制度
  33. 隋唐以后使得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制度化的是(  )。

    • A.察举制
    • B.举孝廉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34. 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是(  )。

    • A.形成性评价
    • B.总结性评价
    • C.正式评价
    • D.非正式评价
  35. 对学校教育来说,课外活动(  )。

    • A.与课堂教学相配合,是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施加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 B.是学生自愿参加的,因此要替代课堂教学
    • C.并不是正规的教育活动,而课堂教学是正规的教育活动
    • D.是课堂之外的,不可能与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36. 阿特金森认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  )的动机。

    • A.追求利益
    • B.追求刺激
    • C.避免困难
    • D.避免失败
  37. 学生解答问题时,“一题多解”探求多种答案。这种思维方式是(  )。

    • A.发散思维
    • B.聚合思维
    • C.概括思维
    • D.间接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