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7)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材料二: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2. 课堂纪律的类型有哪几种?

  3.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4.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摆脱知识性德育、灌输式德育在实践中的尴尬困境,提高学校德育的时效性,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活德育的构想,即德育起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应当回归生活,并认为这是学校德育范式的一个根本转换。

    问题:请具体阐述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的特征。

  5. 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6.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7. 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 A.内部动机
    • B.外部动机
    • C.交往动机
    • D.无意识动机
  8. 简述课程计划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9. 简述遗传素质的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表现。

  10. 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的是(  )。

    • A.冯特
    • B.巴甫洛夫
    • C.艾宾浩斯
    • D.弗洛伊德
  11.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 A.布鲁纳
    • B.赫尔巴特
    • C.杜威
    • D.杨贤江
  12. 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  )。

    • A.观察
    • B.测验
    • C.调查
    • D.谈话
  13. 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主要属于(  )。

    • A.参与式
    • B.监督式
    • C.放羊式
    • D.控制式
  14. 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  )。

    • A.小组
    • B.班级
    • C.年级
    • D.教研室
  15.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

    • A.有直接影响
    • B.有间接影响
    • C.没有影响
    • D.有一定影响
  16.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 A.行为矫正
    • B.学会适应
    • C.克服障碍
    • D.学会调适
  17. 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  )。

    • A.课外活动
    • B.课余活动
    • C.群众活动
    • D.文娱活动
  18. 盲人的听觉、触觉非常灵敏,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19. 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

    • A.发现学习
    •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
    • C.从范例中学习
    • D.没有正确答案
  20.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 A.动作记忆
    • B.思维记忆
    • C.理解记忆
    • D.形象记忆
  21.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  )。

    • A.指导教学
    • B.发现教学
    • C.情境教学
    • D.合作学习
  22.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属于(  )。

    • A.教育行政法规
    • B.教育法律
    • C.地方性教育法规
    • D.教育规章
  23.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24. 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创造学习
    • D.认知学习
  25. 皮亚杰认为儿童自律道德的形成是在(  )。

    • A.五六岁以前
    • B.六七岁以前
    • C.十岁以后
    • D.十一二岁以前
  26.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 B.家庭环境
    • C.教育的自身状况
    • D.社会发展状况
  27. 教“鱼”的概念时以“鲸”为例,说明“生活在水中”是“鱼”的概念的无关特征。这是为学生提供(  )。

    • A.比较
    • B.变式
    • C.正例
    • D.反例
  28. 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人本主义者
    • B.认知主义者
    • C.建构主义者
    • D.行为主义者
  29. 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  )。

    • A.课余活动
    • B.课外活动
    • C.群众活动
    • D.文娱活动
  30.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 A.知识经验
    • B.观念和信念
    • C.道德认识
    • D.道德观
  31. 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了(  )。

    • A.教师
    • B.班主任
    • C.学生
    • D.校长
  32. 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 A.认识内驱力
    • B.附属内驱力
    • C.自我提高内驱力
    • D.交往内驱力
  33.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  )。

    • A.活动
    • B.细节
    • C.经验
    • D.形式
  34.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  )。

    • A.教学规律
    • B.教学规则
    • C.教学原则
    • D.教学细则
  35.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这属于(  )。

    • A.艺术教育
    • B.自然教育
    • C.社会美育
    • D.美育教育
  36.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37. “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  )。

    • A.创造性
    • B.学习动机
    • C.学习迁移
    • D.学会学习
  38. 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 A.错误率
    • B.通过率
    • C.平均通过率
    • D.平均错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