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7)
-
材料二: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
课堂纪律的类型有哪几种?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
问题: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摆脱知识性德育、灌输式德育在实践中的尴尬困境,提高学校德育的时效性,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生活德育的构想,即德育起源于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应当回归生活,并认为这是学校德育范式的一个根本转换。
问题:请具体阐述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的特征。
-
在形象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
简述义务教育的意义。
-
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 A.内部动机
- B.外部动机
- C.交往动机
- D.无意识动机
-
简述课程计划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
简述遗传素质的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表现。
-
最早对遗忘进行系统研究,并绘制了遗忘曲线的是( )。
- A.冯特
- B.巴甫洛夫
- C.艾宾浩斯
- D.弗洛伊德
-
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在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
- A.布鲁纳
- B.赫尔巴特
- C.杜威
- D.杨贤江
-
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是( )。
- A.观察
- B.测验
- C.调查
- D.谈话
-
在课堂上,某教师注重创造自由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该教师对课堂管理的领导方式主要属于( )。
- A.参与式
- B.监督式
- C.放羊式
- D.控制式
-
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基层组织是( )。
- A.小组
- B.班级
- C.年级
- D.教研室
-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 )。
- A.有直接影响
- B.有间接影响
- C.没有影响
- D.有一定影响
-
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两个:一是( ),二是寻求发展。
- A.行为矫正
- B.学会适应
- C.克服障碍
- D.学会调适
-
学生课余生活的良好形式是( )。
- A.课外活动
- B.课余活动
- C.群众活动
- D.文娱活动
-
盲人的听觉、触觉非常灵敏,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互补性
- C.差异性
- D.阶段性
-
小学生认知技能获得的主要方式是( )。
- A.发现学习
- B.在尝试解决问题中学习
- C.从范例中学习
- D.没有正确答案
-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 )。
- A.动作记忆
- B.思维记忆
- C.理解记忆
- D.形象记忆
-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是( )。
- A.指导教学
- B.发现教学
- C.情境教学
- D.合作学习
-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属于( )。
- A.教育行政法规
- B.教育法律
- C.地方性教育法规
- D.教育规章
-
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 )。
- A.道德认识
- B.道德情感
- C.道德意志
- D.道德行为
-
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 )。
- A.发现学习
- B.接受学习
- C.创造学习
- D.认知学习
-
皮亚杰认为儿童自律道德的形成是在( )。
- A.五六岁以前
- B.六七岁以前
- C.十岁以后
- D.十一二岁以前
-
教育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和前提是( )。
- A.人的主观能动性
- B.家庭环境
- C.教育的自身状况
- D.社会发展状况
-
教“鱼”的概念时以“鲸”为例,说明“生活在水中”是“鱼”的概念的无关特征。这是为学生提供( )。
- A.比较
- B.变式
- C.正例
- D.反例
-
学习动机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
- A.人本主义者
- B.认知主义者
- C.建构主义者
- D.行为主义者
-
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是( )。
- A.课余活动
- B.课外活动
- C.群众活动
- D.文娱活动
-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 A.知识经验
- B.观念和信念
- C.道德认识
- D.道德观
-
班级授课制出现以后产生了( )。
- A.教师
- B.班主任
- C.学生
- D.校长
-
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
- A.认识内驱力
- B.附属内驱力
- C.自我提高内驱力
- D.交往内驱力
-
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型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 )。
- A.活动
- B.细节
- C.经验
- D.形式
-
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总要求是( )。
- A.教学规律
- B.教学规则
- C.教学原则
- D.教学细则
-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学校要求教师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对学生的影响,这属于( )。
- A.艺术教育
- B.自然教育
- C.社会美育
- D.美育教育
-
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
- A.20世纪50年代以后
- B.20世纪60年代以后
- C.20世纪70年代以后
-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
“举一反三”与“触类旁通”体现的是( )。
- A.创造性
- B.学习动机
- C.学习迁移
- D.学会学习
-
难题提供了试题的( )信息。
- A.错误率
- B.通过率
- C.平均通过率
- D.平均错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