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试卷(3)
-
材料二:
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即使天旱,这条小溪也不会干涸。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关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故乡所有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请在上述三个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识等)进行教学设计。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问题:请问教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分析该案例,评价该教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做法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上有哪些独特功能?
-
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有什么特点?
-
为使会谈富有成效,辅导教师应掌握哪些专门技术?
-
问题解决的共有特点是什么?
-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
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
- A.社会生产力
- B.人口数量
- C.科学技术
- D.自然环境
-
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掌握了“四边形”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
- A.连锁学习
- B.概念学习
- C.辨别学习
- D.规则学习
-
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 A.师生共同参加的
- B.学生自愿选择的
- C.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 D.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规范的
-
在操作过程中,动作的品质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这属于操作技能形成的( )阶级。
- A.操作定向
- B.操作模仿
- C.操作整合
- D.操作熟练
-
1~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 )。
- A.阶段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差异性
-
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较短暂的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的时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一时期称为( )。
- A.关键期
- B.守恒期
- C.转折期
- D.过渡期
-
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教育的是( )。
- A.家庭教育
- B.学校教育
- C.社会教育
- D.自我教育
-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孔子
- B.墨子
- C.荀子
- D.孟子
-
考试前夕,学校咨询人员对平时比较容易紧张的同学进行集体辅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 A.早期干预
- B.问题预防
- C.发展指导
- D.缺陷矫正
-
我国于1986年第一次将( )正式列入课程总计划。
- A.体育活动
- B.群众活动
- C.文娱活动
- D.课外活动
-
我国义务教育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
- A.专业教育
- B.中等教育
- C.职业教育
- D.基础教育
-
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
- A.学科知识素养
- B.文化知识素养
- C.教育专业素养
- D.职业道德素养
-
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
- A.获得
- B.转化
- C.同化
- D.评价
-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 A.崇高的职业道德
- B.文化科学知识
- C.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 D.教育理论知识
-
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洽、相互疏远的现象是( )。
- A.人际排斥
- B.人际吸引
- C.人际合作
- D.人际竞争
-
在观察精确性上有明显提高的阶段是小学( )。
- A.二年级
- B.三年级
- C.四年级
- D.五年级
-
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 )。
- A.熟练掌握知识
- B.精心选择教法
- C.设计教学环节
- D.用心备课
-
被称为“现代教育测验之父”的是( )。
- A.杜威
- B.桑代克
- C.泰勒
- D.赖斯
-
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是( )。
- A.洛克
- B.杜威
- C.夸美纽斯
- D.赫尔巴特
-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 )。
- A.行为方式
- B.意向或意图
- C.行为习惯
- D.语言或行为
-
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参加与否,不具有( )。
- A.自愿性
- B.灵活性
- C.强制性
- D.多样性
-
课外活动不包括( )。
- A.群众活动
- B.文娱活动
- C.自习课
- D.科技活动
-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理论是( )。
- A.外铄论
- B.内发论
- C.环境决定论
- D.多因素交互作用论
-
生理自我的基本成熟是在( )左右。
- A.4岁
- B.3岁
- C.5岁
- D.7岁
-
明代以后使科举考试形成固定格式的是( )。
- A.八股文
- B.程朱理学
- C.《四书》和《五经》
- D.六艺
-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是指( )。
- A.读、写、画
- B.读、算、画
- C.读、写、算
- D.画、写、算
-
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
- A.自愿发展
- B.自动发展
- C.自主发展
- D.自由发展
-
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 A.桑代克
- B.贾德
- C.苛勒
- D.布鲁纳
-
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 C.没有效果的时期
-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
下述研究方法中,对条件控制最严格的是( )。
- A.观察法
- B.自然实验
- C.问卷调查及相关法
- D.实验室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