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9)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 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个口语交际的案例。

    设计提示:

    (1)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2)抓重点字词进行口语交际,加深理解,锤炼语言。

    (3)抓重点句段进行151语交际,揭示中心,抒发情感。

    (4)抓空白填补进行口语交际,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5)抓疑惑之处进行口语交际,引发争论,明辨事理。

    (6)抓总结归纳进行口语交际,扩展延伸,升华全题。

  2. 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 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写《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问题:

    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

  4.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 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教师B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吗?

    生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生2: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生3:如果用字母表示,则是d=2r。r=d/2。

    师:这是同学们通过自学获得的。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

    生1:我可以用尺测量一下直径和半径的长度,然后考查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那我们一起用这一方法检测一下。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通过折纸,我能看出它们的关系。

    问题:

    (1)两案例的主要共同点是什么?是否真正了解学生的起点?

    (2)从线性与非线性的观点分析两教法。预测两教法的教学效果

  5. 什么是启发性教学原则?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6. 为什么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

  7. 蔺述班主任的作用。

  8.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9. 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充满矛盾,被称为“危机期”的时期是(  )。

    • A.童年期
    • B.少年期
    • C.青年初期
    • D.青年晚期
  10. 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 A.北欧的尼德兰
    • B.捷克的夸美纽斯
    • C.法国的斯图谟
    • D.德国的福禄培尔
  11. 教师期望效应是由(  )研究发现的。 

    • A.皮格马利翁
    • B.勒温 
    • C.罗森塔尔
    • D.夸美纽斯
  12. 决定教育性质的因素是(  )。 

    • A.生产力发展水平
    • B.社会意识形态
    • C.政治经济制度
    • D.民族文化传统
  13. 联合群体的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  )。

    • A.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 B.只有小集团意义
    • C.依赖兴趣的作用
    • D.没有政治意义
  14. 俗语”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15. 广义的教学,包括所有(  )的共同活动。

    • A.教与学
    • B.教师与教师
    • C.人与人
    • D.学与学生
  16. 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思维过程属于(  )。

    • A.联想
    • B.幻想
    • C.理想
    • D.想象
  17.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 B.身份和地位
    • C.交往方式与方法
    • D.需要满足的程度
  18.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  )年级开始设置。

    • A.一
    • B.二
    • C.三
    • D.四
  19.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 A.适应现象
    • B.听觉适应
    • C.嗅觉刺激
    • D.味觉刺激
  20. 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  )。

    • A.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度过当前危机
    • B.学会自己独立处理类似问题
    • C.建立对咨询人员的信任
    • D.学生对咨询过程的积极参与
  21. 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哪一层的标准?(  )

    • A.非病状态
    • B.良好适应状态 
    • C.理想状态
    • D.正常状态 
  22. 美育就是对学生进行(  )。

    • A.审美教育
    • B.五讲四美教育
    • C.美好生活教育
    • D.美好思想教育
  23. 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  )。

    • A.美育
    • B.劳动教育 
    • C.爱国主义教育 
    • D.美育、劳动教育
  24. 下列能代表高成就需要者的描述是(  )。 

    •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 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 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25. “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 A.教育无目的论
    • B.社会本位论
    • C.科学本位论
    • D.个人本位论
  26. 尊重信任学生是教师的(  )。 

    • A.知识素养之一
    • B.能力素养之一
    • C.思想道德素养之一
    • D.基本任务之一
  27. 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  )。

    •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 B.注意功能实现的间接性
    • C.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 D.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28. 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  )。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 B.以分科课程为主 
    •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