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2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标准预测试卷(4)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2. 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 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问题: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3. 一位教师在教学冀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遥远的恐龙世界》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下面是开始上课时的一个片断: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遥远的恐龙世界》,老师课前让你们收集恐龙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

      生(齐答):收集了。 

      师:请同学们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谁先来?

      生(一男生):老师,我收集的是三角龙的资料。

      接下来,这个男生手捧着搜集来的一张张资料,读起来。刚读几句,遇到生字,读不下去了。 

      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过来资料开始进行讲解。

      问题: 

      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搜集的资料可取吗?为什么?

  4. 简述当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5.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6. 简述美育的任务。 

  7. 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8. 童年期儿童的学习特征是什么?

  9. 不是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是(  )。

    • A.故事引趣
    • B.观察演示
    • C.组织活动
    • D.引导联想
  10.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  )。

    • A.聚合思维
    • B.发散思维
    • C.常规思维
    • D.创造性思维
  11. (  )的课堂行为指与促进课堂教学目的实现相联系的行为。

    • A.积极
    • B.权威
    • C.民主
    • D.消极
  12.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满足于“授人以鱼”.更要做到“授人以渔”。这说明教学中应该重视(  )

    • A.传授学生知识
    • B.发展学生能力
    • C.培养学生个性
    • D.养成学生品德
  13. 个体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 A.顺序性
    • B.不平衡性 
    • C.阶段性
    • D.个别差异性
  14.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 B.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常常表现出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 C.教育常常超前或滞后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 
    • D.教育现象最早出现于奴隶社会
  15. 抑郁症的主要特征是持久的(  )。 

    • A.多疑
    • B.焦虑 
    • C.心神不安
    • D.情绪低落
  16. 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

    •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7. 一般来说。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动机强度是(  )。 

    • A.强烈
    • B.较弱
    • C.微弱
    • D.中等
  18. 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 B.维持班级秩序 
    • C.形成良好的班风 
    •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9.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 A.感受与体验
    • B.前人经验
    • C.记忆的内容
    • D.信息及其组织
  20.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应做到(  )

    • A.循序渐进
    • B.因材施教
    • C.教学相长
    • D.防微杜渐
  21. 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先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 问题,引学生回忆、联想或渗透学习目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趣。

    • A.问题导入
    • B.故事导入
    • C.事例导入
    • D.悬念导入
  22. 首先提出”普及教育”口号的是在(  )时期。

    • A.奴隶社会
    • B.封建社会
    • C.资本主义社会
    • D.社会主义社会
  23.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 A.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 B.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 C.强调学科内容的归纳和整合
    • D.注重研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

    •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25. 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却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她应该属于(  )类型。

    • A.月旦汁质
    • B.多血质 
    • C.黏液质
    • D.抑郁质 
  26. 在柯尔伯格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属于(  )。

    • A.前习俗水平
    • B.习俗水平 
    • C.后习俗水平
    • D.权威水平 
  27.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28.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