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答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临考冲刺卷(2)

如果您发现本试卷没有包含本套题的全部小题,请尝试在页面顶部本站内搜索框搜索相关题目,一般都能找到。
  1.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袁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拔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公社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若指导高学段小学生学习,请你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第一自然段的教学环节。

  2. 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王鹏坚持晨练二他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

    22.4÷4=_______(千米)

    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

    答:王鹏平均每周应跑________千米。

    列竖式计算:25.2÷634.5÷15

    2.王鹏每周计划跑5.6千米,他每天要跑多少千米?

    5.6÷7=_________(千米)

    3.王鹏的爷爷每天坚持慢跑1.8千米。

    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多少?

    1.8÷12=_________(千米份)

    答:爷爷慢跑的速度是千米/分。

    列竖式计算。

    (1)7.83÷94.08÷80.54÷6

    (2)6.3÷14 72÷15  14.21÷7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除法的意义及运算法则。

    (2)如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与重点。

    (3)根据教学目标与重点,设计新授部分教学。

  3. 请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差生”的成绩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觉得学英语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个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教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下决心下次一定要考好。于是,我加倍努力,真的拿了个英语第一名。 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的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翻不了身了吗?问题:透过这个案例,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对现行评价制度和评价方法的恐惧、不满与无奈。现行课程评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4. 南京市二十四中的班主任史箐老师,承诺在带班的三年期间,满足每个同学的一个愿望(只要是合理的)。有个同学的愿望是在植树节这一天亲自植一棵树。植树节这一天,史老师帮助这个同学实现了愿望,而且使全班同学度过了愉快的一天。 (1)选择一个纪念日,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活动方案。 (2)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5. 简述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

  6. 简述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7. 简述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8. 个体根据家庭、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而行事,不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和明显的后果,这属于道德的(  )水平。

    • A.前习俗
    • B.中习俗
    • C.习俗
    • D.后习俗
  9.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讲,就是课程(  )的问题。

    • A.现代化
    • B.综合化
    • C.系统化
    • D.理论化
  10. 把一系列有关信息组成特定序列,通过学习并下意识地吸收,达到激发内在潜力,促成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种方法是(  )。

    • A.行为惩罚法
    • B.心理暗示法
    • C.谈话法
    • D.激励法
  11. 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为(  )。

    • A.常规管理
    • B.平行管理
    • C.民主和理
    • D.目标管理
  12. 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研究方法是(  )。

    • A.观察法
    • B.调查法
    • C.实验法
    • D.个案法
  13. 艾里斯的ABC理论中的“C”指的是(  )。

    •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 B.获得正向的情绪结果
    • C.事件造成的情绪后果
    • D.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
  14.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是近年来新兴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 A.教育行动研究
    • B.教育典型研究
    • C.教育质性研究
    • D.教育叙事研究
  15. 下面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 A.计划策略
    • B.组织策略
    • C.监视策略
    • D.调节策略
  16. 小明期中考试不理想,父母答应如果期末考试能考好,就给他买电脑,于是小明刻苦地学习,期末考试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学习动机理论来看,这属于(  )。

    • A.直接近景性动机
    • B.直接远景性动机
    • C.间接远景性动机
    • D.间接近景性动机
  17. 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在教学中主张(  )。

    • A.探究法
    • B.班级授课制
    • C.发现法
    • D.讨论法
  18. 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 A.教学方法改革
    • B.课程改革
    • C.教育评价制度改革
    • D.教育结构改革
  19.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

    • A.陶行知
    • B.杨贤江
    • C.廖世承
    • D.潘菽
  20. “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  )。

    • A.《学记》
    • B.《论语》
    • C.《尚书》
    • D.《孟子》
  2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小学堂为小学校,分初等小学校和高等小学校。初等小学校的修业年限为(  )。

    • A.3年
    • B.4年
    • C.5年
    • D.6年
  22.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  )。

    • A.尝试错误说
    • B.认知发现理论
    • C.联结认知理论
    • D.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23. 学校教育始于(  )。

    • A.奴隶社会初期
    • B.奴隶社会末期
    • C.原始社会末期
    • D.封建社会中期
  24. 目前研究男女智力的性别差异的基本结论之一是(  )。

    • A.男优于女
    • B.男女总体水平大致相等
    • C.女优于男
    • D.男女总体水平,有年龄相等,有的则不相等
  25. 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

    • A.差异性
    • B.顺序性
    • C.不平衡性
    • D.阶段性
  26. 下列策略中不属于精细加工策略的是(  )。

    • A.举例
    • B.类比
    • C.提问
    • D.画线
  27. 智商(IQ)等于(  )。

    •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