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终极押密试卷(1)
-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问题: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
问题(一):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
-
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其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他什么?
-
有个学生叫肖扬.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型”气质特征。在备课和上课时,我都要考虑怎样“对付”肖扬。采取“以忙制动”“以动制才”等教法。根据他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还培养他动手记笔记、做实验的能力,让他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于是他“就范了”
例如,有一节基础训练课,其中有一篇短文讲到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不但喜欢问为什么,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ll岁就发现声学的震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课堂上,我先问:“谁能利用自己的文具,给大家演示一个振动发声的实验?”许多学生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只见肖扬晶亮的眼珠滴溜一转,拿出一把用断锯片磨成的小刀,插在课桌的木板缝里,经老师同意后,他用手指使劲一压,锯片来回震荡,嗡嗡作响。这个实验,获得了同学的称赞。我因势利导:“我们要像肖扬一样,动脑动手,但‘动’是为了学习好。”肖扬很高兴,感到这是老师对他的激励。当然,课堂上我不能光顾看一个肖扬。在肖扬演示后,我就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实验的道理,让机灵沉静又稳妥内向的“安静型”学生找一找大家发言的长短得失。这样围绕一个中心,教师就能因人而异地传授知识,进行教育和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根据气质的不同类型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
简述赫尔巴特教学理论。
-
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
-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采取九年一贯整体设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方式,构建( )结构。
- A.文科课程
- B.理科课程
- C.综合课程
- D.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
- A.科学课程
- B.活动课程
- C.隐性课程
- D.核心课程
-
在课外堰动中,教师处于( )地位。
- A.主导
- B.领导
- C.辅助
- D.启发指导
-
下列关于复式教学叙述正确的是( )。
- A.复式教学就是对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下教学
- C.复式教学课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 D.复式教学情境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
下列是实验教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是( )。
- A.梅伊曼和拉伊
- B.艾宾豪斯和缪勒
- C.冯特和艾宾豪斯
- D.蒙台梭利和杜威
-
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
- 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 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
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
- A.骑马
- B.投枪
- C.音乐
- D.吟诗
-
一节综合课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 )。
- A.组织教学
- B.讲授新教材
- C.巩固新教材
- D.检查复习
-
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
- A.终身教育
- B.普通教育
- C.职业教育
- D.义务教育
-
课外活动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
-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
- C.师生共同参与的
- D.学生自愿选择的
-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 A.启发性原则
- B.直观性原则
- C.巩固性原则
- D.循序渐进原则
-
地方方言影响学习普通话,这是一种( )。
- A.正迁移
- B.负迁移
- C.顺向迁移
- D.逆向迁移
-
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 A.顺向负迁移
- B.逆向负迁移
- C.逆向正迁移
- D.顺向正迁移
-
下列教学模式不属于个别化教学的是( )。
- A.程序教学
- B.合作学习
- C.计算机辅助教学
- D.掌握学习
-
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从根本上说是对教育上的( )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
- A.自然性与社会性
- B.受动性与能动性
- C.共性与个性
- D.方向性与现实性
-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
- A.授受关系
- B.相互促进的关系
- C.民主平等的关系
- D.师道尊严的关系
-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
班主任的基本职责是( )。
- A.教育科研
- B.班级常规管理
- C.教学
- D.班集体的建设
-
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 )。.
- 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
- 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
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 A.夸美纽斯
- B.赫尔巴特
- C.杜威
- D.凯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