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专家预测试卷(3)
-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一):请对《春晓》作简要赏析。(10分)
问题(二):如指导低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
这是某教师执教《放弃射门》导人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读完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生:福勒为什么要放弃射门?
生: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级球星福勒几次放弃射门?
师:同学们在读书时都动了脑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问题: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20分)
-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钓鱼的启示
那年,我刚满十一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跟着父亲去附近湖中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夜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把钓线抛了出去。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甩动着鱼尾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啊,好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那晚以后,我再没有钓到过像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问题(一):试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10分)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8分)
问题(三):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并简要说明理由。(22分)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课堂实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张老师:你是如何验证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学生1:我是这样比的(边说边演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四个角一一比较)。
张老师:都是这样比的吗?
学生显然没有完全明白老师的意思,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
教师注意到只有两个学生(生2、生3)没有随声附和。就追问了一句:绝大部分同学认为要比四次,你们认为呢?
学生2:只要比两次就行了。
张老师:怎么比?
学生2:(边演示边讲解)先把正方形对折,然后再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与正方形的两个角比较。
学生3:我只要比一次就行了。
教师让学生3操作给大家看。
学生3:把正方形先横着对折一次,再竖着对折一次。原来的四个角就全部重在一起了,所以只要比一次就行了。
在随后动手验证“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时,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分别沿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对折,把四条边折到一起去,看是不是完全重合。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采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问题(一):张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了什么教学方法?(10分)
问题(二):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0分)
-
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有哪些?
-
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 A.中国
- B.日本
- C.新加坡
- D.德国
-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
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是( )。
-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 B.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 D.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
课的类型是由( )决定的。
- A.教师备课
- B.课的种类
- C.学生的学习过程
- D.教学的阶段性
-
“有教无类”是谁提出的观点?( )
- A.孔子
- B.孟子
- C.老子
- D.庄子
-
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到的结果一致性较高,说明该测验的( )较高。
- A.信度
- B.效度
- C.区分度
- D.难度
-
小亮考试前紧张,出冷汗,注意力无法集中,他的症状属于( )。
- A.抑郁症
- B.阵发性紧张症
- C.过度焦虑反应
- D.强迫症
-
下面情况发生了学习的是( )。
-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 C.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 D.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
儿童多动症高发年龄是( )。
- A.6~8岁
- B.8~10岁
- C.10~12岁
- D.12~14岁
-
小敏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学习一直非常努力,成绩名列前茅。在一节自习课上,她遇到一道数学计算试题,半节课过去了还没做出来,正着急时,忽然听到有个同学说“她越来越笨了”。小敏心里咯噔一下,琢磨他是在说自己吧,然后就不断地想自己是不是变笨了。从那以后,小敏很在意别人说什么,而且总觉得是在说自己,非常难受。后来连朋友跟她开玩笑她也耿耿于怀,整天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占着脑子,乱糟糟的,头都快炸了。你认为,小敏同学的心理问题是中小学生常见的( )。
- A.焦虑症
- B.恐惧症
- C.强迫症
- D.抑郁症
-
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教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教师激发学生讨论,课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
- A.单向性
- B.双向性
- C.多向性
- D.成员性
-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 A.婴儿期
- B.幼儿期
- C.童年期
- D.少年期
-
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于,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的是( )。
- A.形式型策略
- B.问题化策略
- C.结构化策略
- D.综合型策略
-
学“角”这一概念,对“钝角”“锐角”“直角”概念的学习产生的影响属于( )。
- A.负迁移
- B.纵向迁移
- C.横向迁移
- D.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
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 )。
- A.自由发展
- B.自主发展
- C.自愿发展
- D.自动发展
-
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 )的干扰。
- A.前摄抑制
- B.倒摄抑制
- C.单一抑制
- D.双重抑制
-
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 C.巩固与保持知识
-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
下列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 A.漫无目的幻想
- B.走路
- C.联想
- D.发明创造
-
“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
- A.思维的间接性
- B.思维的直觉性
- C.思维的概括性
- D.思维的灵活性
-
由兴趣、理想和荣誉感而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是( )。
- A.近景性动机
- B.远景性动机
- C.外部动机
- D.内部动机
-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 )
- A.榜样示范法
- B.陶冶教育法
- C.实际锻炼法
- D.品德评价法